潘富麗 龔新勇 孫國勝 孔海青
(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醫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癡呆是一種慢性獲得性進行性智能障礙綜合征。臨床研究發現,癡呆患者發生情緒與行為紊亂、思維活動偏差等精神行為癥狀的幾率約為60%-90%[1]。在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若積極改善其精神行為方面的癥狀可顯著提高其生活質量。為了對比分析用氟哌啶醇與利培酮治療癡呆在改善患者精神行為癥狀方面的效果,我院老年科將96例癡呆患者根據用藥方案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為參照組患者應用氟哌啶醇進行治療,為研究組患者應用利培酮進行治療,然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改變情況,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96例患者均為我院老年科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癡呆患者。根據用藥方案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研究組50例患者的年齡為45-79歲,平均年齡為(61.36±3.47)歲,其中有女性21例,男性29例,其病程為1-6年,平均病程為(2.32±0.79)年。參照組46例患者的年齡為43-76歲,平均年齡為(60.43±3.77)歲,其中有女性20例,男性26例,其病程為2-6年,平均病程為(2.26±0.5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全面的檢查,確定其發生精神行為癥狀的嚴重程度。為參照組患者應用氟哌啶醇片(國藥準字為 H33020585,寧波大紅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口服,2mg/次,2次/d,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增減其用藥量。為研究組患者應用利培酮(國藥準字為 H20010309,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口服,1mg/次,2次/d,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增減其用藥量。
采用精神行為癥狀評定量表(BEHAVE-AD)[2]對兩組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該量表涉及行為紊亂、幻覺、偏執與妄想等7個方面的精神行為癥狀,共包括25項評估內容,每項評估內容的分數為0-3分,患者的得分越低表明其精神行為癥狀越輕。
在進行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BEHAVE-AD評分相比較差異不顯著(t=0.312、0.371、0.342、0.319、0.363、0.382、0.341,P>0.05)。與進行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各項BEHAVE-AD的評分均較低。與參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各項BEHAVE-AD的評分均較低,差異顯著(t=5.124、3.168、3.423、4.276、3.218、3.615、4.243,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一。

表一 對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其BEHAVE-AD評分的分析(`x±s)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4.0%(2/50),參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9.6%(9/46)。與參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差異顯著(c2=5.72,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二。

表二 對兩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情況的分析(`x±s,n/%)
研究發現,癡呆患者發生精神行為癥狀的原因主要是其體內5-羥色胺系統的功能存在缺陷及多巴胺缺乏。因此,在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以恢復其5-羥色胺系統的功能及補充多巴胺為主要目標[3]。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參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各項BEHAVE-AD的評分均較低,差異顯著(t=5.124、3.168、3.423、4.276、3.218、3.615、4.243,P<0.05),有統計學意義。與參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差異顯著(x2=5.72,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與徐會彬、彭圓圓、張小齊、李世才的研究結果[5]相一致。可見,與應用氟哌啶醇相比,為癡呆患者應用利培酮進行治療可更有效地改善其精神行為癥狀,而且用藥的安全性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李桂云,牛毓茜.氟哌啶醇與利培酮改善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效果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3):635-636.
[2]孫乃建,李天龍,鐘云川,等.氟哌啶醇與利培酮治療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研究[J].中外醫療,2014,8(8):103-104.
[3]孫輝.氟哌啶醇聯合利培酮治療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1):121-122.
[4]徐會彬,彭圓圓,張小齊,等.氟哌啶醇與利培酮治療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療效分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