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紅
(青白江區人民醫院 四川 成都 610300)
血液透析療法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腎臟疾病的常用方法。然而,腎臟疾病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期間極易發生多種并發癥,這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臨床療效[1],還會大幅降低其生活質量。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用左卡尼汀、重組人促紅細胞生長素和鐵劑治療血液透析并發癥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2年5月~2013年4月間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后發生低血壓、頭昏、乏力及肌肉痙攣等并發癥的患者,我們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在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18例,其年齡為44~62歲,平均年齡為(51.50±1.50)歲,其中發生低血壓的患者有18例,發生頭昏的患者有12例,發生乏力的患者有14例,發生肌肉痙攣的患者有6例;在觀察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20例,其年齡為45~65歲,平均年齡為(52.20±1.25)歲,其中發生低血壓的患者有19例,發生頭昏的患者有11例,發生乏力的患者有13例,發生肌肉痙攣的患者有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①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②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③存在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④發生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的患者。⑤患有中風的患者。⑥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⑦不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
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的血液透析治療,2~3次/周。在每次透析結束前,使用重組人促紅細胞生長素和鐵劑為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使用左卡尼汀、重組人促紅細胞生長素和鐵劑為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重組人促紅細胞生長素的用法及用量是:靜脈注射,100~150 IU/kg體重。鐵劑的用法及用量是:將100mg的鐵劑溶于100毫升的生理鹽水中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左卡尼汀的用法及用量是:將1.0g的左卡尼丁(由瑞陽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為H20041372)混入20毫升的生理鹽水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
①兩組患者的平均收縮壓。②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①顯效:患者低血壓、頭昏、乏力、肌肉痙攣等癥狀明顯改善,血壓穩定。②有效:患者低血壓、頭昏、乏力、肌肉痙攣等癥狀有所改善,在接受透析治療后偶爾會出現不適的感覺,但均可在半天內自動緩解。③無效:患者低血壓、頭昏、乏力、肌肉痙攣等癥狀無改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收縮壓為(103.28±10.25)mmHg,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0.00%。觀察患者的平均收縮壓為(112.56±11.23)mmHg,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8.00%。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血液透析是一種腎臟替代療法,臨床上常使用此方法對患有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進行治療,并且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但是,這類患者在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后,常會出現胸悶、乏力、心悸、肌肉痙攣及低血壓等并發癥,這對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均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重組人促紅細胞生長素(EPO)是臨床上治療血液透析并發癥的常用藥物,具有促進紅細胞生成、改善肌肉功能、提高運動耐量、改善腎臟疾病患者乏力、胸悶、肌肉痙攣及脂質代謝紊亂等癥狀的作用[1]。鐵劑能與人體腸道內的硫化氫進行特異性的結合,從而提高其體內鐵蛋白的水平和血紅蛋白的水平,進而起到改善其透析并發癥的作用。左卡尼汀在與脂肪酸相遇時會發生氧化分解反應,從而為人體內的細胞提供充足的能量,起到迅速改善血液透析并發癥的作用[2]。此外,左卡尼汀還能保護心肌細胞、提高心臟的收縮功能、降低心絞痛的發生率[3]。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用左卡尼汀、重組人促紅細胞生長素和鐵劑治療血液透析并發癥的臨床效果,筆者使用重組人促紅細胞生長素和鐵劑為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使用左卡尼汀、重組人促紅細胞生長素和鐵劑為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然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回顧性的對比分析。分析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用左卡尼汀、重組人促紅細胞生長素和鐵劑治療血液透析并發癥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宛家奎,水潤芝.靜脈鐵劑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0,14(5):607-609.
[2]楊蕾.靜脈鐵劑治療血液透析貧血患者的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4,34(34):118-119..
[3]王質剛.血液凈化學[J].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