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英
(遵義市中醫院 貴州 遵義 563000)
盆腔炎是婦產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指女性盆腔內的生殖器官及周圍組織發生的一種炎癥性疾病。該病患者的病情常遷延不愈,有時還會發生細菌逆行感染的情況,可對女性的生殖健康及性生活的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用中藥內服法和中藥灌腸法治療盆腔炎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間我院收治的82例盆腔炎患者,我們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比組(41例)和研究組(41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均符合盆腔炎的臨床診斷標準。對比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0.28±2.47)歲,其平均病程為(2.38±0.41)年;研究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29.87±3.26)歲,其平均病程為(2.22±0.38)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西醫療法為對比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中藥內服法和中藥灌腸法為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
1.2.1 對比組患者 采用西醫療法為對比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①將1.2g的克林霉素混入250ml的生理鹽水中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2次/天,連續治療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3個療程。②將0.8g的替硝唑混入250ml的生理鹽水中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1次/天,連續治療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3個療程。
1.2.2 研究組患者 采用中藥內服法和中藥灌腸法為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
1.2.2.1 中藥內服法 采用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根據患者的證型選擇合適的中藥為其進行治療。
1.2.2.1.1 氣滯血瘀型盆腔炎 氣滯血瘀型盆腔炎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下腹疼痛、經血過多、舌苔紫黯或有斑點、脈象沉澀。治療此證型的盆腔炎應以疏血通絡、化瘀止痛為主,所選用的藥物主要有:黃芪、生地、菟絲子、山萸肉、甜蓯蓉、川黃柏、茯苓、白槿花各9g,白術、新會皮各6g,甘草5g。將上述藥物洗凈后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劑,分早晚兩次服下,連服1個月。
1.2.2.1.2 濕熱瘀阻型盆腔炎 濕熱瘀阻型盆腔炎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小腹脹痛、口干口苦、帶下呈黃色并且質地黏稠、小便渾濁、大便干燥、舌苔呈黯紅色或黃色、脈象弦數。治療此證型的盆腔炎應以清熱祛濕、活血行氣為主,所選用的藥物主要有:黨參、薏苡仁各30g,蒲公英、茯苓、赤芍各15g,白花蛇舌草、牡丹皮、蒼術、木香、川楝、延胡索各10g。將上述藥物洗凈后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劑,分早晚兩次服下,連服1個月。
1.2.2.1.3 肝郁脾虛型盆腔炎 肝郁脾虛型盆腔炎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小腹冷痛、喜暖、帶下呈白色、四肢寒冷、舌苔薄而淡、脈象沉細。治療此證型的盆腔炎應以養血養肝、健脾利濕為主,所選用的藥物主要有:白芍10g,茯苓、白術、澤瀉各12g,當歸、川芎各9g。將上述藥物洗凈后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劑,分早晚兩次服下,連服1個月。
1.2.2.1.4 脾腎陽虛型盆腔炎 脾腎陽虛型盆腔炎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下腹墜脹隱痛、腰膝酸軟、四肢無力、帶下量較多并且呈透明狀、面部浮腫明顯、舌苔薄而白、脈象沉細。治療此證型的盆腔炎應以補中益氣為主,所選用的藥物主要有:熟地、附子、烏梅各15g,茯苓、山芋、補骨脂、仙茅、山藥各12g,白術、杜仲、巴戟天、淫羊藿、吳茱萸、肉桂各10g,人參、訶子各9g,炙甘草8g。將上述藥物洗凈后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劑,分早晚兩次服下,連服1個月。
1.2.2.2 中藥灌腸法 在讓研究組患者服用中藥湯劑的基礎上,為其進行中藥灌腸治療,所選用的藥物主要有:蒲公英50g,苦參50g,敗醬草50g,延胡索30g,蘇木格30g,丹皮15g,黃芩15g,川芎15g,生薏苡仁15g,制沒藥10g,三菱9g,丹參9g,莪術9g。將上述藥物洗凈后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待藥液的溫度降至38℃左右時為患者進行灌腸治療,每晚治療1次[1]。
①顯效:患者的炎性病灶完全消失。②有效:患者的炎性病灶明顯好轉。③無效:患者的炎性病灶無明顯改善[2]。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2.68%,對比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5.85%,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中醫認為,盆腔炎屬于“帶下病”的范疇,多因風寒濕邪侵入機體,引起月經不調、氣血不暢、濕毒瘀阻所致[2]。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用中藥內服法和中藥灌腸法治療盆腔炎的臨床效果,筆者采用西醫療法為對比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中藥內服法和中藥灌腸法為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然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回顧性的對比分析。分析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用中藥內服法和中藥灌腸法治療盆腔炎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胥建華.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66例療效觀察[J].中國健康月刊,2010,29(06):16-17.
[2]黃烈生.辨證分型配合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79例[J].江西中醫藥,2012,43(04):40-41.
[3]吳緒紅,梁艷,徐春生.中醫辨證分型聯合中藥灌腸治療35例盆腔炎的臨床研究[J].延邊醫學,2015,(1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