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玲麗
(江蘇省如東縣中醫院外科 江蘇 如東 226400)
進行PICC是臨床上常用的給藥方法。此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和留置時間長等優點,非常適合長期注射化療藥物等有刺激性藥物的患者使用[1]。不過,大量的臨床調查發現,患者在進行PICC期間,容易出現穿刺部位出血、靜脈血栓、導管堵塞、靜脈炎、藥液滲漏、穿刺部位感染和導管脫出等置管并發癥,從而影響其治療的效果和預后。最新的臨床實踐證實,對進行PICC的患者實施預防置管并發癥的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預后。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我們對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PICC的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PICC的80例患者。這80例患者均符合進行PICC的相關標準。我們將這8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40例患者。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29例。他們的年齡在35~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3.03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30例。他們的年齡在36~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3.3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這兩組患者進行PICC期間,我院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生活護理、飲食護理和病情監測等常規護理,對研究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的基礎上,進行預防置管并發癥的護理。進行預防置管并發癥護理的方法是:
1.2.1 進行預防穿刺部位出血的護理 穿刺部位出血是進行PICC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此并發癥是由于護理人員在進行PICC穿刺時選擇的血管不合理或穿刺的手法不正確引起的。為了有效地預防此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PICC穿刺前,要對其血管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并盡量選擇管徑較粗、靜脈瓣較少的靜脈進行穿刺。在進行穿刺時,護理人員應將進針的角度控制在15度~30度之間。在穿刺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若發現針管內出現回血,說明穿刺成功,應立即松開止血帶,撤出穿刺針,然后將導管送入患者的靜脈,最后對導管進行固定。在完成PICC后,護理人員可使用明膠海綿對留置導管的部位進行一定的壓迫,以降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的發生率。
1.2.2 進行預防靜脈血栓的護理 臨床研究發現,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PICC時,選擇的導管一旦與患者的血管不匹配,就容易在穿刺的過程中損傷患者血管的內膜,從而引起靜脈血栓。因此,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PICC時,應盡量為患者選擇型號適合的導管,必要時可對導管進行修剪。此外,在進行PICC前,護理人員可使用肝素溶液對導管進行浸泡。對于合并有血脂異常的患者,護理人員還可按照醫囑給其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栓藥進行預防性治療。
1.2.3 進行預防導管堵塞的護理 在患者使用導管輸液期間,護理人員若未對導管進行沖管和封管,或是對導管進行沖管和封管的方法不正確,就可能引起導管堵塞的并發癥。針對這一情況,護理人員在患者每次輸液后,都要使用10ml的生理鹽水對導管進行脈沖式沖管,必要時可連續沖洗3次,然后使用肝素溶液對導管進行封管。
1.2.4 進行預防靜脈炎的護理 靜脈炎是由于導管與患者的血管壁發生摩擦引起的。為了有效地預防此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PICC期間,除了要為其選擇型號合適的導管外,還要在完成PICC后囑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將留置導管的肢體抬高,并經常使用硫酸鎂、喜遼妥等藥物對留置導管的部位進行濕敷。此外,在患者留置導管期間,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其留管部位皮膚的顏色,并注意觀察其是否出現發熱和肢體腫脹等癥狀,若發現異常,說明患者可能合并了靜脈炎,應及時將此情況報告醫生,并在醫生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
1.2.5 進行預防穿刺部位感染的護理 穿刺部位感染是由于護理人員在進行PICC操作時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引起的。為了有效地預防此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PICC操作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的原則,并定期更換患者穿刺部位的敷料,必要時可按照醫囑給其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治療[2]。
1.2.6 進行預防導管脫出的護理 導管脫出是由于護理人員對導管固定不牢固或是患者大幅度活動留置導管的肢體引起的。為了有效地預防此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在患者進行PICC成功后,可使用P形固定法、b形固定法、S形固定法或U形固定法對其導管進行固定[3],并囑咐患者在進行PICC后的24小時內保持絕對臥床休息,在進行PICC 24小時后不要大幅度地活動留置導管的肢體,以免引起導管脫出。
PICC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
我們使用SPSS19.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對照組患者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2.5%。研究組患者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置管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例/%)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接受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預防置管并發癥護理的研究組患者其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只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這與曹曉欣[4,5]、馮燕英[6]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本次研究的結果說明,對進行PICC的患者實施預防置管并發癥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預后。此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章亞穎,趙銳煒.應用PDCA護理模式對晚期肝癌患者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護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07):123-125.
[2]呂霞.健康教育路徑對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腫瘤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干預效果及對早期導管相關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5,22(01):144-145.
[3]任文芳,曾鳳霞,郭云.以問題為中心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在PI CC置管術臨床實踐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2):39-41.
[4]曹曉欣,侯香傳,關偉麗,等.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的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02):169-171.
[5]張藝,王翊,姜秀文,等.1101例腫瘤患者行PICC置管前評估與預防并發癥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2):1140-1141.
[6]馮燕英,樊艷華,林鳳英.針對性護理對血液病化療患者應用PICC置管后并發癥發生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07(1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