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江蘇省徐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急性左心衰竭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危急重癥,具有發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致死率較高等特點[1]。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呼吸困難、口唇發紺、大汗等。及早對該病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救治,是挽救其生命的關鍵。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采用先急救后轉運的方式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進行院前急救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間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根據救治方式的不同,我們將這42例患者分為A組(22例)和B組(20例)。在A組2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1例,女性患者有11例,其年齡為40~80歲,平均年齡為 (63.21±3.25)歲,其發病至醫院收到呼救信息的時間為2~5h,平均時間為(2.83±0.67)h,其中心功能(NYHA)分級為Ⅱ級的患者有19例,為Ⅲ級的患者有3例;在B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0例,女性患者有10例,其年齡為45~78歲,平均年齡為 (64.79±3.69歲,其發病至醫院收到呼救信息的時間為2~6 h,平均時間為(2.91±0.77)h,其中心功能(NYHA)分級為Ⅱ級的患者有18例,為Ⅲ級的患者有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病時間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先急救后轉運的方式為A組患者進行院前救治,采用邊轉運邊搶救的方式為B組患者進行院前救治。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
1.2.1 A組患者 采用先急救后轉運的方式為A組患者進行院前救治,具體的方法是:①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后,立即輔助患者保持端坐位,并讓其雙腿自然下垂,同時快速為其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然后對其進行鼻導管吸氧治療或面罩吸氧治療,氧氣的流速為4~8L/min。②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并根據其具體情況為其靜脈推注20~40mg的呋塞米進行利尿治療。③為患者緩慢靜脈推注0.2~0.4mg的西地蘭+10ml的生理鹽水進行強心治療。④以10μg/min的速度為患者靜脈滴注5~10mg的硝酸甘油+250ml的生理鹽水進行擴血管的治療。⑤為患者緩慢推注0.25~0.5mg的氨茶堿+10ml的生理鹽水進行解痙平喘治療。⑥為患者靜脈滴注50ml的參麥注射液+100ml的生理鹽水進行降低心肌耗氧量的治療。⑦對于年齡≤70歲,轉運時間超過30min,不存在昏迷、休克及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可視情況為其靜脈注射3~5mg的嗎啡進行鎮靜治療。⑧待患者的病情穩定后,用擔架或輪椅將其轉運至距離現場最近的醫院,并在轉運期間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律及呼吸頻率等生命指標的變化情況。
1.2.2 B組患者 采用邊轉運邊搶救的方式為B組患者進行院前救治,具體的方法是:①醫護人員在接診后迅速趕往現場,對患者進行簡單的現場處理。②讓患者保持頭高腳低位,然后為其進行吸氧治療,并讓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③將患者搬運上急救車,然后在轉運過程中對其進行相應的救治。
①對兩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有效率。②兩組患者在接診時、轉運過程中及入院后改良的早期預警(MEWS)評分及血氧飽和度(SpO2)的變化情況。其中,MEWS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發生潛在危險的系數越低,SpO2水平越高表示患者呼吸循環的狀況越好。③兩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危險事件的發生率。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A組22例患者中,搶救有效的患者有20例,搶救無效的患者有2例,對其進行搶救的有效率為90.91%;在B組20例患者中,搶救有效的患者有13例,搶救無效的患者有4例,病情惡化的患者有3例,對其進行搶救的有效率為65.00%。對A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B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接診時,兩組患者MEWS評分及SpO2水平之間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轉運過程中及入院后,兩組患者的MEWS評分及SpO2水平均有明顯的改善,且A組患者上述指標的改善程度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接診時、轉運過程中及入院后MEWS評分及SpO2水平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在接診時、轉運過程中及入院后MEWS評分及SpO2水平的比較(±s)
A組 MEWS(分) 7.95±1.27 6.41±1.02 5.49±1.52 SpO2(%) 80.03±6.18 90.38±7.71 92.85±6.64 B組 MEWS(分) 8.14±1.55 7.88±1.41 7.82±1.53 SpO2(%) 80.02±6.13 83.74±6.95 85.71±6.78
在轉運過程中,在A組2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了心臟驟停,其危險事件的發生率為4.55%;在B組2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了心臟驟停,有2例患者發生了呼吸驟停,其危險事件的發生率為15.00%。A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的危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左心衰竭具有發病急驟、病情變化迅速、致死率較高等特點。研究證實,在入院前對這類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能有效地控制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降低其在轉運過程中的危險性及死亡率[2]。以往,臨床上為了縮短轉運患者的時間、讓其提早入院接受治療,多在對其進行簡單的處理后即安排轉運工作,并在轉運過程中對其進行救治。但是,由于患者的病情不穩定,在轉運過程中極易出現心臟驟停或呼吸抑制等危險情況,這大大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風險[3]。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采用先急救后轉運的方式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進行院前救治的臨床效果[4],筆者采用先急救后轉運的方式為A組患者進行院前救治,采用邊轉運邊搶救的方式為B組患者進行院前救治,然后對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進行回顧性的對比分析。分析的結果顯示,對A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B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有效率,A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的危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薛文成[5]等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先急救后轉運的方式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進行院前救治的臨床效果顯著,此方法不僅能提高搶救的成功率,還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潘有平.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與轉運108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2011,33(6):768-769.
[2]劉漢德,徐化.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對急性左心衰竭預后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1,24(12):48-50.
[3]哈斯木江·買買提依明,劉永平.兩種院前急救模式對急性左心衰竭預后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13,32(7):70,72.
[4]歐傳杰,廖湘斌.兩種不同院前急救模式救治40例急性左心衰竭療效比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10):36-36.
[5]薛文成.不同院前急救模式應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3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