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張家港市中醫醫院神經內科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眩暈是患者前庭部位的一種病變[1],主要是指患者視物昏花旋轉,如坐舟車,甚至不能站立,張目即感天旋地轉的一種疾病。眩暈患者在病情發作時可出現惡心、嘔吐、大量出汗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癥狀。眩暈可分為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真性眩暈患者的病因主要為發生前庭外周性病變,其癥狀較重,可出現自身或外物的旋轉感、傾倒感,并可出現明顯的植物神經癥狀,其癥狀持續的時間較短[2]。假性眩暈是指因患心腦血管疾病、貧血、內分泌疾病等全身疾病而引起的眩暈。此類眩暈患者可出現自身或外物搖晃不穩感,其癥狀較輕,在嘈雜的環境下或注視活動的物體時其癥狀可顯著加重[3]。在治療眩暈時應對患者進行系統的檢查,查明其發生眩暈的病因,進而對其進行對因治療。為了探討對眩暈患者進行穴位推拿與細節化護理干預的效果,我們將我院收治的70例眩暈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A組和B組,對B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A組患者進行穴位推拿與細節化護理干預,然后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中的70例患者均為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眩暈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A組(n=35)和B組(n=35)。兩組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眩暈的診斷標準。在A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齡的范圍為44-77歲,平均年齡的范圍為(56.8±5.1)歲。在B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齡的范圍為44-78歲,平均年齡的范圍為(56.4±4.9)歲。 兩 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系統的檢查,根據其發生眩暈的病因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對B組患者進行病情觀察、病房環境管理、用藥護理等常規護理,指導其在病情發作時臥床休息,在改變體位時不要動作過快。在患者散步時對其進行全程的陪護,以免其發生跌倒等意外。定時為患者測量血壓,并酌情對其進行吸氧治療。加強對患者病房的巡視,若發現其出現嘔吐、頭痛、肢體麻木、血壓升高等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并做好相關的護理記錄。在此基礎上,對A組患者進行穴位推拿與細節化護理干預,護理的方法是:1)穴位按摩。采用推橋弓法,從患者的印堂向上推按至其發際線,再從其印堂沿眉弓推按至太陽穴,可往返推按4~5次。揉按患者的額部,從其一側的太陽穴按揉至另一側的太陽穴。在患者頭部兩側膽經循環的部位施行掃散法(用拇指的橈側部快速反復地推抹該處),再揉按其前額及面部。在患者的頭頂施行五指拿法,從其頭部向下拿捏至其頸項部,然后采用三指拿法, 沿患者頸椎的兩側向下拿捏至其大椎穴的兩側,可重復操作3~4次。根據患者的病情拿按其百會穴、風池穴等穴位。2) 心理護理。經常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若發現其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應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使其認識到不良的情緒會加重其病情。指導患者進行自我情緒的控制和調節,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態,幫助其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指導患者不要過于勞累。患者若發生嘔吐,可讓其取側臥位休息。患者眩暈的癥狀若較重,可鼓勵其聽一些舒緩的音樂。(3)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合理地調節飲食,多攝入一些清淡、富含維生素、低膽固醇、高鈣、低鹽的飲食,禁食生冷葷腥、肥甘厚膩的食物,并戒煙限酒。患者若體型肥胖,應指導其適當地控制飲食的攝入量。患者若突然發生劇烈的嘔吐,應讓其暫時禁食,待其病情穩定后再讓其攝入半流質的飲食。患者若合并有高血壓,應指導其禁食過咸、辛辣、油膩的食物,并讓其常吃山楂、淡菜及芹菜。(4)健康宣教。在患者的病情穩定后指導其進行散步、打太極拳等室外活動,以改善其血液循環及心肺功能。告知患者在出院后不宜乘坐高速的車、船等交通工具,在睡眠時不宜使用過高或過低的枕頭,并應避免長時間保持低頭的姿勢。指導患者在外出時佩戴墨鏡,以免受到過強光線的刺激。(5)康復訓練指導。根據患者的病情指導其練習舌操及降壓操,在其出院前指導其學習眩暈家庭康復操,以便其在出院后自己進行康復訓練。
1.3 療效評價標準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后對比觀察其臨床療效,并將其臨床療效分為以下的標準:1)治愈。經治療,患者頭暈、視物時有旋轉感、嘔吐及頭痛等臨床癥狀消失, 能自行站立和行走。2)顯效。經治療,患者頭暈、視物時有旋轉感、嘔吐及頭痛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能正常站立和行走。3)有效。經治療,患者的頭暈、視物時有旋轉感、嘔吐及頭痛等臨床癥狀減輕,在轉頭時稍有旋暈感,尚能正常站立。4)無效。經治療,患者的頭暈、視物時有旋轉感、嘔吐及頭痛等臨床癥狀未得到明顯的改善。治療的總滿意度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并將其對護理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分析 A組患者和B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100%和77.14%。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分析[n(%)]
2.2 對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分析 A組患者和B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分別為97.14%和74.29%。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分析[n(%)]
眩暈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繼發于梅尼埃病、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及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等疾病。中醫認為,眩暈屬于“頭暈”、“頭眩”、“目眩”等范疇,其病因主要為六淫侵襲、勞倦過度、情志飲食損傷、精血虧虛、肝陽上亢、痰濁內停及血瘀阻竅等[4,5]。推拿療法是中醫經典的外治療法之一,在治療眩暈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A組患者進行病情觀察、康復鍛煉指導、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等細節化護理干預及中醫穴位推拿,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眩暈患者聯合進行穴位推拿與細節化護理干預可提高其臨床療效,增加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1] 喬春.耳穴埋籽治療眩暈75例療效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2014,10(24):86-88.
[2] 譚集鳳,周小紅,曾二秀.穴位按摩加中藥湯劑辨證治護眩暈49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19(20):2588-2590.
[3] 狄英.耳穴埋籽在眩暈人中的應用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5,22(24):64-66.
[4] 莊姬.耳穴埋籽配合西藥治療高血壓眩暈28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5,1(47):53-55.
[5] 徐敏,杭燕.耳穴埋籽在氣血虧虛型眩暈中的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5,21(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