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玲
(睢寧縣人民醫院心內科 江蘇 睢寧 221200)
胺碘酮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抗心律失常藥物,一般用于治療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該藥可防治反復性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室性心動過速和室顫,還可以用來抗心絞痛[1,2]。靜脈炎是使用胺碘酮治療疾病時患者常見的一種不良反應。靜脈炎嚴重影響患者治療的進程。因此,對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的患者進行護理時,減少胺碘酮所致的靜脈炎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目標。為探討對用胺碘酮治療的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對防止其發生靜脈炎的效果,我院對近年來收治的部分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的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心律失常患者。這些患者均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這些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0例患者。參照組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其年齡為35~66歲,平均年齡為(54.26±2.49)歲;其中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例,有房性心律失常患者13例,有預激綜合征患者5例。研究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其年齡為36~67歲,平均年齡為(54.17±2.42)歲;其中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3例,有房性心律失常患者14例,有預激綜合征患者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為兩組患者均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將150 mg的胺碘酮加入到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制成20 ml的混合液。為患者靜脈推注混合液,在10分鐘內推注完成。將300 mg的胺碘酮加入到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制成50 ml的混合液。使用微量泵為患者泵入混合液,泵注的速度為每分鐘泵入0.5~1.0 mg的胺碘酮。
1.2.2 護理方法 為參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方法是:選擇患者較粗直的血管進行穿刺,避免液體外流。幫助患者取合適的體位,其輸液側的肢體應高于其心臟水平位。為研究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具體的方法是:選擇型號較小的留置針對患者進行穿刺。進針前先在輸液管內注入適量的生理鹽水,確定針頭在血管內后,再為患者泵入藥液。患者用藥1個小時后,在其穿刺部位上方外敷用硫酸鎂溶液浸濕的紗布,或在距離其穿刺點約1.0 cm處沿著血管貼上康慧爾透明貼。避免用手指接觸敷料的內側。密切觀察患者注射部位皮膚的顏色、形態。一旦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膚出現發紅、疼痛、滲液的癥狀,立即為其更換敷料,必要時為其更換注射部位。治療期間,護理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的心電圖、血壓及心率等生命指標。當患者的心率和血壓明顯降低、Q-T間期比用藥前延長20%以上時,及時向醫生報告,并遵醫囑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控制好藥物的劑量、濃度和注射的速度,注意觀察患者是否發生不良反應。保持患者的靜脈通道通暢,在其變換體位時注意保護靜脈通道。胺碘酮輸注結束后,先用20 ml的生理鹽水沖管,將微量泵的輸液管拔出。觀察患者12~24個小時,確認其不需要靜脈注射藥物后,將靜脈留置針拔出。治療后,告知患者避免食用有刺激性的食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靜脈炎的發生情況。根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制定的靜脈炎程度判斷標準將靜脈炎分為三級。Ⅰ級:患者的注射部位發生了疼痛、紅腫或水腫的情況,但其靜脈未出現條索狀改變,無可觸及到的硬結。Ⅱ級:患者的注射部位發生了疼痛、紅腫或水腫的情況,其靜脈出現條索狀改變,無可觸及到的硬結。Ⅲ級:患者的注射部位發生了疼痛、紅腫或水腫的情況,其靜脈出現條索狀改變,有可觸及到的硬結[3]。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研究組患者靜脈炎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參照組中發生靜脈炎的患者相比,研究組中發生靜脈炎的患者靜脈炎的程度較輕。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靜脈炎的發生情況[n(%)]
臨床研究的結果表明,以下因素可導致靜脈用藥的患者發生靜脈炎:1)藥物因素。人體血液的PH值為7.35~7.45,如果輸入藥物的PH值大于或小于這個數值,就會影響血管內膜的正常代謝與機能,從而引發靜脈炎[4]。胺碘酮偏酸性,對外周血管的刺激性較大,容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當胺碘酮經外周靜脈泵入時,患者容易發生局部皮膚組織和靜脈血管無菌性炎癥反應,使其感到局部疼痛,出現穿刺部位紅腫或水腫的情況,部分患者的穿刺靜脈還會出現條索狀改變和靜脈硬結。2)個體因素。部分患者的血管敏感度較高,彈性和脆性低,血管較細,當藥物進入人體的速度較快或藥物的濃度較高時,會使其血管腔內的壓力驟增,發生藥物外滲的情況,從而發生靜脈炎[5]。3)人為因素。配置藥物的濃度若超過2 mg/ml、用藥時間若過長、沒有及時更換注射部位、或經外周靜脈給藥等均可導致患者發生靜脈炎。據調查,經中心靜脈注射藥物的患者發生靜脈炎的幾率明顯低于經外周靜脈注射藥物的患者。這是因為,中心靜脈的管徑比外周靜脈粗,患者經中心靜脈用藥時,藥液很容易被血液稀釋,從而減少藥液對血管內皮的刺激和損傷,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此外,患者的袖口過緊或手部屈曲,會使其局部血液循環受到阻礙,血液回流不暢,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從而增加其發生靜脈炎的幾率。護理人員操作不當,進針時針頭沒有和血管形成合適的角度、針頭與血管壁貼得過緊,會使患者的血管受到針頭的摩擦,發生痙攣、充血和水腫,從而增加患者發生靜脈炎的幾率。護理人員的穿刺技術不夠熟練,反復多次地進行穿刺,或穿刺的位置和上次穿刺的位置過近,會使藥液外滲,進而導致其發生靜脈炎。優質護理是一種科學、人性化、新型的護理模式。對使用胺碘酮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時,需針對可引發靜脈炎的因素對其進行預防和對癥護理。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研究組患者進行了優質護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其靜脈炎的發生率僅為6.67%。
總之,對用胺碘酮治療的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優質護理能有效地預防其發生靜脈炎。
[1] 顧海銀.胺碘酮致靜脈炎原因分析及防護對策[J].中國臨床護理 ,2013,5(02):96-97.
[2] 馮達霞.護理干預預防胺碘酮致靜脈炎的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5):2335-2336.
[3] 陳文革.護理干預預防胺碘酮致靜脈炎臨床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18):2339-2340.
[4] 張艷,溫艷芬.探討護理干預預防胺碘酮致靜脈炎的效果[J].醫學信息,2014,27(18):536-537.
[5] 李婷婷,周曉娟,王蘋蘋,等.“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胺碘酮致靜脈炎發生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z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