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杏榮 李向東
(徐州醫學院附屬連云港市東方醫院骨科 江蘇 連云港 222042)
跟腱由比目魚肌和腓腸肌的腱性組織融合而形成的,位于足的后方,是人體內最粗大的肌腱。跟腱對人的行走及跑跳等運動能力可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1]。急性閉合性跟腱損傷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跟腱運動創傷。此病患者多為青壯年男性。手術療法是治療急性閉合性跟腱損傷的首選方法。以前,臨床上主要采用開放手術治療此病。但是,對急性閉合性跟腱損傷患者施行開放手術易使其在術后發生切口延遲愈合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2]。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微創腱皮縫合術等微創手術在治療急性閉合性跟腱損傷方面顯現出理想的效果[3]。本次研究對比分析了對急性閉合性跟腱斷裂患者進行開放手術與微創手術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68例患者均為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閉合性跟腱斷裂患者。這些患者均經MRI檢查被確診患有急性閉合性跟腱斷裂。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47例,女性21例,其年齡為30~56歲,平均年齡為38.4歲,其發病至進行手術治療的時間為1~11d,平均時間為2.8d。這些患者發生急性閉合性跟腱斷裂的原因是:有20例患者在跌倒后受傷,有19例患者從高處墜落后受傷,有29例患者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受傷。將這些患者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開放手術組(34例)和微創手術組(3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開放手術組患者采用跟腱斷裂端端吻合修補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使其取俯臥位,在其患側大腿上扎止血帶。以患者跟腱的凹陷處為中心,沿著其跟腱的內側緣做一個長10cm的縱向手術切口,找到跟腱的斷端,打開腱周膜,修整跟腱的斷端。使用2#愛惜邦縫合線,采用Bunnell法進行跟腱縫合與修復處理,并在斷裂跟腱的周圍組織進行間斷性的加強縫合。在完成手術操作后關閉腱周膜和手術切口。為微創手術組患者采用微創腱皮縫合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使其取俯臥位,在其患側大腿上扎止血帶。施術者用卵圓鉗作為輔助穿針的導向器進行縫合操作,由助手在術中扶持卵圓鉗及協助施術者進行縫合處理[4]。以跟腱的凹陷處為中心,沿著跟腱的內側緣做一個長3cm的縱向手術切口,找到跟腱的斷端。術者用卵圓鉗夾持跟腱近側的斷端,將三根套管針分別經皮插入跟腱近側的斷端(各套管針的間距為1cm),再沿著套管針導入縫線。由助手輕輕牽拉卵圓鉗,以保持張力。采用與處理跟腱近側斷端相同的操作方法處理跟腱遠側的斷端。施術者抽出卵圓鉗并理順三根縫合線的位置。將患足充分跖屈,收緊跟腱兩側斷端的縫線,在直視下確認跟腱的斷端閉合后將兩端的縫線按照“遠對遠、中對中、近對近”的原則分別進行打結,在完成手術操作后關閉腱周膜和手術切口。
1.3 觀察指標 (1)在兩組患者出院后對比分析其住院的時間、手術的時間,并采用踝-后足功能評分(AOFAS評分)法評價其踝關節的功能。(2)在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對其進行5~25個月(平均8.5個月)的隨訪,采用Arner-Lindholn評分的標準評價其臨床療效,并將其臨床療效分為以下的級別:優。經治療,患者的行走功能恢復正常,其跟腱的肌力正常,其踝關節背伸或跖屈的角度減少不足5°。良。經治療,患者的行走步態不正常,其跟腱的肌力下降,其踝關節背伸或跖屈的角度減少5~15°。差。經治療,患者在行走時仍有明顯的不適感并發生跛行,其跟腱的肌力明顯下降,其踝關節背伸的角度減少10°以上或踝關節跖屈的角度減少15°以上。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及AOFAS評分的分析 開放手術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為(4.82±1.64)d,其手術的時間為(36.23±1.23)min,其AOFAS的評分為(86.46±5.12)分。微創手術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為(3.13±1.87)d,其手術的時間為(34.75±3.32)min,其AOFAS的評分為(94.23±6.09)分。與開放手術組患者相比,微創手術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手術的時間均較短,其AOFAS的評分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術后均未發生切口感染、腓腸神經損傷和跟腱再斷裂等并發癥。在開放手術組中有1例患者發生切口延遲愈合。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及AOFAS評分的分析(±s)

表1 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及AOFAS評分的分析(±s)
項目 開放手術組 微創手術組 t值 P值住院時間(d) 4.82±1.64 3.13±1.87 3.962 <0.05手術時間(min)36.23±1.23 34.75±3.32 2.437 <0.05 AOFAS(分) 86.46±5.12 94.23±6.09 5.694 <0.05
2.2 對兩組患者療效的分析 開放手術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優良率為88.24%。微創手術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優良率為94.12%。與微創手術組患者相比,開放手術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優良率較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療效的分析(%)
跟腱斷裂的發病率約為9.3/10萬~18/10萬[5]。急性閉合性跟腱斷裂患者多在進行運動時發病。此病的發生機制主要是,跟腱在處于緊張狀態時受到垂直方向的重物壓碰或突然被肌肉猛力牽拉[6]。跟腱若存在慢性的炎癥、營養不良性退行性病變及跟腱鈣化等病變,發生閉合性跟腱斷裂的幾率更高[7]。發生跟腱斷裂的部位多為跟腱的附著處及跟骨結節上2.5厘米處。跟腱在發生斷裂時其腱膜仍可保持完整[8]。有人認為,距跟骨近側4.5厘米處的跟腱組織中血管最少,供血也最少,所以此處的跟腱組織容易發生變性,也較易發生斷裂。
治療跟腱斷裂的傳統開放手術包括端端吻合修補術、肌腱加強修補術等。對此病患者進行開放手術治療可顯著降低其發生跟腱再斷裂的風險,但易導致術后感染。有研究結果顯示,對86例跟腱斷裂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4%,其中有1例患者因發生術后肺栓塞而死亡[9]。有報道稱,與進行保守治療相比,對跟腱斷裂患者進行開放手術治療后其輕中度并發癥的發生率可增高20倍,其重大并發癥的發生率無明顯的差異。目前,采用微創手術治療跟腱斷裂的方法已日趨成熟,并逐漸顯現出療效確切、不易引起并發癥、創傷性小等優點[10]。臨床實踐證實,對跟腱斷裂患者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可取得與開放手術相當的效果,能顯著降低患者術后感染的發生率,而且更易被患者接受。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進行開放手術治療相比,對跟腱斷裂患者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能促使患者在術后更快地康復。
[1] 楊永明,史曉林,張昊,等. 小切口卵圓鉗輔助穿針修復急性跟腱斷裂[J]. 國際骨科學雜志,2011,32(5):334-335.
[2] 陳傳煌,楊濤,李文慶,等. 急性跟腱斷裂微創與傳統修復方法的比較[J].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4,32(4):487-490.
[3] 陳滔,鄭鑫,安洪賓,等.小切口微創技術治療急性閉合性跟腱斷裂[J]. 中國骨傷,2015,28(7):654-656.
[4] Ngai WY,Chan SC.An uncomplicated method for minima lly invasiveachilles tendon repair[J].J Foot Ankle Sur g,2010,49(2):208—211.DOI:10.1053/ j.jfas.2009.12.011.
[5] 王曉寧,朱穎波,黃鑫,等. 新型微創縫合技術治療急性閉合性跟腱斷裂[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6,18(3):187-191.
[6] 楊明,張曉萌,張殿英,等. 兩種微創技術治療跟腱斷裂的比較研究[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6,18(3):192-196.
[7] 丁春勁,楊惠林,周軍,等. 微創跟腱吻合器與改良Kessler法縫合治療急性跟腱斷裂的治療對比[D]. 長三角地區創傷學術大會暨浙江省創傷學術年會, 2014.
[8] 王旭,王晨,張超,等. 有限切開卵圓鉗輔助引線微創技術治療急性閉合性跟腱斷裂[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4, 16(10):858-861.
[9] 楊永明,史曉林,王克華,等. 小切口卵圓鉗輔助穿針技術與Krackow縫合法修復急性跟腱斷裂的療效對比中國醫藥導報, 2014, 11(7):49-52.
[10] 李海濱,楊學橋,潘洪閣,等. 骨贅磨削減壓止點重建術治療自發跟腱斷裂[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14,31(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