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飛
(江蘇省如東縣人民醫院 江蘇 如東 226400)
膽囊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膽道疾病。臨床研究表明,該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飲食習慣不良、過于肥胖、接受過胃切除術或胃腸吻合術及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因素有關。膽絞痛、上腹隱痛、腹脹是該病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有11%左右的膽囊結石患者會合并膽囊炎。膽囊結石患者一旦合并膽囊炎,就會導致其結石部位發生感染或梗阻,從而可加重其病情[1,2]。過去,臨床上常采用開腹手術對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進行治療。但此手術的用時較長,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較多,且其切口較大,因此不利于其術后的身體康復。近年來,我們采用腹腔鏡手術對我院收治的24例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將此情況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病例為2015年4月~2016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8例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B超、CT或膽道造影檢查得到確診,且其均為自愿參與此項研究。在這些患者中,排除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排除不具有進行手術治療指征的患者。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將這48例患者分為甲組(24例)和乙組(24例)。在甲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10例和14例,其年齡區間為30~75歲,平均年齡為(53.59±7.53)歲。在乙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11例和13例,其年齡區間為31~77歲,平均年齡為(54.61±7.8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手術方法 (1)我們對乙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及常規的消毒、鋪巾。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臍下的10mm處進行穿刺,為其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氣腹的壓力為13mmHg左右)。經此穿刺孔置入套管針和腹腔鏡,對患者腹腔內的情況進行探查,仔細觀察其膽囊的位置、形態、大小、充血的情況、水腫的程度、結石嵌頓的情況及是否發生粘連等。在患者的劍突下2cm偏右處和右鎖骨中線肋緣下3~5cm處分別進行穿刺(將其作為主操作孔和副操作孔),置入手術器械。在腹腔鏡的輔助下,用電刀將患者的膽囊被膜切開,充分顯露其膽囊三角。之后對患者的膽囊三角進行解剖,顯露其膽總管、膽囊管和周圍動脈。用鈦夾鉗夾閉患者的膽總管、膽囊管和周圍動脈,然后用電刀將其膽囊完整地切除,并用血管鉗將其膽囊取出。最后退出手術器械,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2)我們對甲組患者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在患者的右上腹做一個5~6cm的切口,逐層切開其皮膚、脂肪層、腹直肌和腹膜,充分暴露其腹腔。找到患者的膽囊,仔細觀察其膽囊的大小、形態、水腫的程度、結石嵌頓的情況等,然后游離其膽囊管及其膽囊周圍的血管,將其膽囊切除。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沖洗,為其放置引流管,最后縫合其手術切口。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預防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的用時、切口的長度、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腸鳴音恢復正常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其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2.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用(%)表示,用χ2檢驗,其手術的各項指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 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手術的用時更短,其切口更小,其術中的出血量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身體恢復情況的比較 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腸鳴音恢復正常的時間及其住院的時間均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注:與甲組患者相比,*P<0.05。
術中平均的出血量(ml)甲組 24 78.56±6.71 5.56±3.55 76.31±14.82乙組 24 65.32±8.20* 1.20±0.22* 30.56±9.51*組別 例數(n)手術的平均用時(min)切口的平均長度(cm)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身體恢復情況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身體恢復情況的比較(±s)
注:與甲組患者相比,*P<0.05。
例數 術畢至下床活動 術畢至腸鳴音恢復正 住院的平均時間(d)甲組 24 47.56±10.23 45.61±90.23 8.23±2.71乙組 24 21.13±9.10* 23.71±4.10* 5.89±1.57*組別 (n) 的平均時間(h)常的平均時間(h)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術后,甲組中有1例患者并發了粘連性腸梗阻,有1例患者并發了膽管損傷,有3例患者并發了切口感染,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0.8%(5/24)。乙組中有1例患者并發了切口感染,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2%(1/24),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研究表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的發病機制主要為:患者因長期患有膽囊結石,導致其膽囊頸和膽囊壁發生充血水腫,從而阻塞其膽汁的正常排出,使其膽汁淤積在膽囊中,最終導致其罹患膽囊炎[3-5]。多數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絞痛、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部分患者還可伴有發熱、寒戰等癥狀。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開腹手術對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進行治療。但此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嚴重,不利于其術后的身體康復。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在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的治療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用腹腔鏡手術對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進行治療主要有以下幾點優勢:①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可減輕其術后的疼痛[6]。②術中通過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可將其腹部的空間撐大,方便手術操作。③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術后其身體恢復較快[7]。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與用開腹手術對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進行治療相比,用腹腔鏡手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更佳,能有效地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康復的時間。
[1] 邱偉.腹腔鏡微創療法與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膽囊炎的療效比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0):3984-3984,3985.
[2] 何更生.膽囊結石并膽囊炎患者經腹腔鏡微創療法與開腹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比較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7):56-56,57.
[3] 汪渝,王海軍,李婷等.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療效及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5,36(12):37-40.
[4] 張勇,何濤,王彥生等.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48例臨床療效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35(11):148-149,154.
[5] 李四橋,戶平安,買二輝等.老年人萎縮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腹腔鏡治療的效果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19):29-29,31.
[6] 羅金輝.腹腔鏡微創療法與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膽囊炎的療效比較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6):1204-1206.
[7] 張旺虎.對膽囊結石嵌頓及萎縮性膽囊炎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6):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