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紅
(無錫市惠山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 江蘇 無錫 214187)
頑固性鼻出血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是指運用局部壓迫、填塞等方法均不能有效止血的一種極其頑固的鼻出血現象。該病具有起病迅速、出血量大、出血點多位于鼻腔后端等特點。臨床醫師若盲目地對該病患者的鼻腔進行壓迫、填塞等治療,極易對其鼻腔造成損傷,部分患者還會發生鼻竇感染等并發癥,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其發生誤吸或中毒性休克等情況,可對其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1]。近年來,隨著鼻內鏡技術的完善和成熟,鼻內鏡下激光療法、鼻內鏡下微波療法及鼻內鏡下電凝療法逐步替代傳統的填塞療法,成為目前臨床上治療頑固性鼻出血的首選方案。但是,這三種療法的操作方式各不相同,臨床療效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本次研究中,為了對比分析用鼻內鏡下激光療法、鼻內鏡下微波療法和鼻內鏡下電凝療法治療頑固性鼻出血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間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60例頑固性鼻出血患者,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均符合頑固性鼻出血的臨床診斷標準。在這60例患者中,出血部位在下鼻甲穹隆頂部的患者有23例、在嗅裂鼻中隔部的患者有19例、在中鼻道后上部的患者有13例、出血部位不明的患者有5例。我們將這60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B組和C組,每組各有患者20例。在A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1例,女性患者有9例,其年齡為19~74歲,平均年齡為(47.2±5.3)歲;在B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7例,其年齡為21~73歲,平均年齡為(49.1±5.5)歲;在C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6例,其年齡為20~71歲,平均年齡為(47.8±5.9)歲。三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①患有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②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的患者。③不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在三組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常規術前檢查,并對患有嚴重貧血癥的患者進行積極的補充血容量的治療。在此基礎上,采用鼻內鏡下激光療法為A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①輔助患者保持頭高足低的仰臥位,并對其鼻部進行常規鋪巾和消毒等操作。②緩慢取出患者鼻腔內的填塞物,并吸凈其鼻腔內的分泌物和血液。③使用10ml的丁卡因+濃度為0.1%、2ml的腎上腺素棉片對患者進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連續麻醉2~3次。④囑咐患者及時將口腔中的血液和分泌物吐出。⑤緩慢取出患者鼻腔內的麻醉棉片,棉片上染血較多的位置有可能對應著患者鼻腔內的出血點。⑥在鼻內鏡的引導下用吸引器邊吸引患者鼻腔內的血液和分泌物邊尋找其鼻腔內的出血點。⑦使用鼻內鏡進行鼻腔內檢查的順序是“由前向后、由下而上”,先檢查患者的鼻中隔,再依次檢查其下鼻甲、下鼻道、中鼻甲、中鼻道、鼻頂腔、后鼻孔、鼻咽部、篩竇區和蝶竇前壁,重點檢查其下鼻道穹窿頂部、嗅裂鼻中隔及中鼻道后上部,這是因為其鼻腔內的出血點多分布在此區域。在進行檢查時,由于患者鼻腔內的嗅裂和下鼻道穹隆處較為狹窄,因此醫師可將其中下鼻甲輕微地外移或內移。此外,由于患者鼻腔內的前篩區不易顯露,因此醫師可切除鉤突的上端并咬開篩泡,但應注意避開小的黏膜隆起,以避免引發新的出血。⑧在找到患者鼻腔內的出血點后,使用YAG激光儀對出血點進行激光治療。激光儀的功率為16~200mJ,頻率為30Hz。治療的流程應嚴格按照YAG激光儀的說明書執行。⑨止血成功后,用明膠海綿輕貼在患者鼻腔的創面處,以避免創面發生粘連。采用鼻內鏡下微波療法為B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①使用CYP-III型微波儀對患者鼻腔內的出血點進行微波治療。微波儀的功率為20~30Hz。治療的流程應嚴格按照CYPIII型微波儀的說明書執行。②其余的治療方法同A組。采用鼻內鏡下電凝療法為C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①使用高頻電刀對患者鼻腔內的出血點進行電凝治療。高頻電刀的功率為60W。治療的流程應嚴格按照高頻電刀的說明書執行。②其余的治療方法同A組。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的耗時。②術中的出血量。③術始至成功止血的時間。④臨床療效。⑤術后并發癥(如鼻黏膜糜爛、鼻黏膜出血或中耳炎等)的發生情況。
1.4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愈:經治療,患者鼻腔內的原發出血點完全止血,并且在3個月內未復發,進行鼻內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原出血部位的鼻腔黏膜完全恢復正常,不存在血管擴張或血管折斷的情況,輕觸出血部位后無出血的現象。②好轉:經治療,患者鼻腔內的原發出血點完全止血,進行鼻內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原出血部位的鼻腔黏膜存在輕微糜爛或血管擴張的情況。③無效:經治療,患者鼻腔內的原發出血點仍存在出血的情況[2]。
1.5 統計學分析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經過整理后錄入SPSS13.0中進行進一步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 A組患者的手術耗時為(31.4±4.8)min,其術中的出血量為(88.6±32.7)ml,術始至成功止血的時間為(7.9±2.1)min;B組患者的手術耗時為(29.7±4.6)min,其術中的出血量為(73.2±40.7)ml,術始至成功止血的時間為(6.3±2.5)min;C組患者的手術耗時為(22.5±3.5)min,其術中的出血量為(29.3±19.2)ml,術始至成功止血的時間為(2.6±1.3)min。C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均明顯優于A組患者和B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對A組患者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5.00%,對B組患者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5.00%,對C組患者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00%。C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A組患者和B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2.3 三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手術結束后,在A組20例患者中,發生鼻黏膜出血的患者有2例,發生鼻黏膜糜爛的患者有1例,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5%;在B組20例患者中,發生鼻黏膜出血的患者有1例,發生鼻黏膜糜爛的患者有1例,發生中耳炎的患者有1例,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5%;在C組20例患者中,發生鼻黏膜出血的患者有1例,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C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患者和B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頑固性鼻出血的關鍵是“明確出血的部位、一次性徹底止血”。以往,臨床上常采用填塞的方法治療該病,但是臨床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近年來,隨著鼻內鏡技術的完善和成熟,鼻內鏡下激光療法、鼻內鏡下微波療法及鼻內鏡下電凝療法逐步替代傳統的填塞療法,成為目前臨床上治療頑固性鼻出血的首選方案。鼻內鏡技術不僅能提高手術視野的清晰度、明確鼻腔的解剖結構、準確地找出鼻腔內的出血點,還能減少手術對鼻腔周圍組織的損傷,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痛苦輕、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C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均明顯優于A組患者和B組患者,C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A組患者和B組患者,C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患者和B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頑固性鼻出血多由鼻內動脈出血所引發,具有血流速度較快、出血量較大等特點。微波的熱效應不能被有效地集中,導致進行熱凝止血的效果不佳。激光的熱凝范圍較小,無法有效地封閉出血的血管,并且極易損傷鼻腔周圍的血管壁,使得止血的效果不佳。此外,進行激光治療和微波治療所使用的探頭多為無吸引裝置的探頭,因此在手術過程中常需反復地清洗鏡頭、清除患者鼻腔內的血液,這無形中增加了探頭進出鼻腔的次數,也延長了手術的時間,并且極易誤傷正常的鼻黏膜組織。而進行電凝治療所使用的高頻電刀配有吸引裝置,可邊進行止血操作邊將患者鼻腔內的血液吸走,并且具有熱量分布均勻、燒灼面積大、止血效果好等優點。
綜上所述,與用鼻內鏡下激光療法和鼻內鏡下微波療法相比,用鼻內鏡下電凝療法治療頑固性鼻出血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劉剛,鄧雅玲,楊海剛等.鼻內鏡下激光、微波和電凝治療頑固性鼻出血有效性的隨機對照試驗[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4,21(1):34-37.
[2] 古慶家,李靜嫻,樊建剛等.鼻內鏡下治療頑固性鼻出血64例臨床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28(3):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