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慧
(邳州市中醫院 江蘇 邳州 221300)
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是臨床上常見的兒科疾病。此病是由膽紅素代謝障礙引起的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導致的。此病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發生黃染[1]。過去,臨床上常對此病患兒進行常規藥物治療,但效果一般。筆者選取我院近年來收治的部分新生兒黃疸患者,對其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實施藍光照射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2例新生兒黃疸患者。本次研究的納入標準是:所有患兒就診時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膚黃染表現,對其進行膽紅素檢測及其他輔助檢查后其病情均被確診為病理性黃疸(膽紅素>260 μmol/L)。我院將這52例患兒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藍光組,每組各有26例患兒。在藍光組的26例患兒中,有男性患兒17 例,女性患兒9 例。他們的日齡在16 h~24 d之間,平均日齡為( 4.98±3.04 )d。他們中有2例早產兒,有24 例足月兒。在常規組的26例患兒中,有男性患兒7例,女孩患兒19例。他們的日齡在18 h~28 d之間,平均日齡為( 5.11±3.22 )d。他們中有3例早產兒,有23例足月兒。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組我院對常規組患兒進行常規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為患兒補充白蛋白,維持其水、電解質的平衡,改善其酸中毒、低溫、缺氧等癥狀,對其進行抗感染治療。對于貧血患兒和出現感染癥狀的患兒應進行輸血或使用抗菌類藥物進行對癥治療。
1.2.2 藍光組我院對藍光組患兒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藍光照射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將新生兒裸體放入嬰兒光療暖箱,用黑色棉織物遮蓋其肛門、會陰及眼部,對裸露部分實施照射治療。進行照射治療時光源應距離嬰兒體表50 cm,藍光輻照功率應>500 μW/cm2,將照射溫度控制在38℃之內,患兒的體溫應保持在36℃左右,膚溫傳感器的精度設置為0.3℃,室溫控制在21℃~25℃之間,濕度控制在56%~66%之間。持續照射12 h后間歇12 h,照射期間每隔4 h為患兒翻身1次,每天治療1次,連續為患兒治療3 d。在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期間讓患兒口服維生素B2片,1片/次,2次/d,照射治療結束后改為1次/d。患兒在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時,因處于密閉空間,容易出汗、哭鬧,因此應適當為患兒補充水分。
1.3 觀察指標 在兩組患兒進行治療期間,均使用經皮黃疸測試儀對其額頭、胸部皮膚進行測試,觀察并記錄其黃疸指數的變化情況。對比兩組患兒治療的效果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實用兒科學》中規定的黃疸療效的評估標準對本次研究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經治療,若患兒的黃疸癥狀全部消失,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恢復至正常,則將其治療的效果判定為痊愈;若患兒的黃疸癥狀大部分消失,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下降超過74%,則將其治療的效果判定為顯效;若患兒的黃疸癥狀部分消失,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下降30%~73%,則將其治療的效果判定為有效;若患兒的黃疸癥狀無明顯變化,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下降不超過30%,則將其治療的效果判定為無效。治療的總有效率=(痊愈人數+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人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我們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藍光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兒,χ2=4.84,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n)%]
2.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在治療過程中,藍光組患兒中,有2例患兒出現發熱的癥狀,有1例患兒出現腹瀉的癥狀,有1例患兒出現皮疹的癥狀,藍光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5.38%;在常規組患兒中,有2例患兒出現發熱的癥狀,有2例患兒出現腹瀉的癥狀,有1例患兒出現皮疹的癥狀,常規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9.23%。組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
新生兒黃疸是指在新生兒時期(胎兒自娩出后28天內),因膽紅素在其體內積聚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進而出現以鞏膜、皮膚、黏膜黃染為主要特征的病癥。由于鞏膜內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elastin),彈性硬蛋白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因此黃疸患兒鞏膜黃染的癥狀常先于其黏膜、皮膚黃染癥狀的出現[1]。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是指因膽紅素代謝特點而引起的暫時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后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即可消退。早產兒生理性黃疸的持續時間會相對較長。生理性黃疸患兒除有輕微的食欲不振外,并無其他臨床癥狀[2]。若新生兒娩出后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其中的足月兒娩出2周后、早產兒娩出4周后仍不見消退,甚至有加深、加重的趨勢,或消退后重復出現,或新生兒娩出1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屬于病理性黃疸[3]。
由于新生兒的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病理性黃疸患兒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其黃疸值太高極易損壞其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可導致膽紅素腦病,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最新的臨床實踐證實,對此病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可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且藍光照射療法操作簡單、患兒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較低。筆者通過臨床研究發現,藍光照射的波長為425~475 mm,對病理性黃疸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可使其體內的膽紅素轉化成可溶于水的膽紅素異構體,這些異構體可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從而降低新生兒體內血清膽紅素的水平,達到緩解其黃疸癥狀的目的[4]。患兒在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腹瀉、發熱和皮疹等。因此,在對患兒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體溫、心率和排便等情況,并適量地為其補充水分和維生素。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黃疸患者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療效顯著,且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安全可靠。此療法可作為對新生兒黃疸患者進行治療的首選方法。
[1] 黃海波.不同方式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04(12):93-94.
[2] 杜琳.間斷及持續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分析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33):317-318.
[3] 徐春玲.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1,01(2):78-78.
[4] 王玉梅.間歇藍光照射和持續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4):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