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雅
(福建省泉州市婦幼保健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該病是指女性具有正常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在其子宮腔以外的部位生長并使其出現痛經、月經紊亂、性交痛和不孕等臨床癥狀的一種婦科病[1]。目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多數學者均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血清中IL-6和IL-8等炎性細胞因子過度激活有關[2]。過去,臨床上主要使用常規西藥治療該病,但效果并不理想。在2013年4月~2014年3月期間,我們對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使用桂枝茯苓丸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降低了患者血清中IL-6和IL-8的濃度。現將此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4月~2014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和治療規范》[3]中規定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標準,且其均為自愿參與此項研究。這些患者的年齡區間為21~43歲,平均年齡為(36.4±3.6)歲。
1.2 治療方法 我們對這60例患者均使用桂枝茯苓丸(生產企業:山西振東開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4020391)進行治療。桂枝茯苓丸的用法為:6丸/次,2次/d,連續用藥1個月。
1.3 觀察指標 在進行治療前后,對這60例患者血清中IL-6和IL-8的濃度進行檢測,并對檢測的結果進行比較。具體的檢測方法是: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5ml,置于無菌試管內,用離心機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分離出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分析法檢測血清中IL-6和IL-8的濃度。試劑盒采用ELISA試劑盒。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X2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這60例患者血清中IL-6和IL-8的濃度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這60例患者血清中IL-6和IL-8濃度的變化情況( ±s)

表1 治療前后這60例患者血清中IL-6和IL-8濃度的變化情況(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血清中IL-8的平均濃度(pg/mL)治療前 42.27±7.14 52.64±8.57治療后 22.73±4.76# 26.58±5.17#時間 血清中IL-6的平均濃度(pg/mL)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育齡女性的常見病。該病患者的病理改變主要是其異位的子宮內膜發生周期性出血[4]。目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多數學者均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血清中IL-6和IL-8等炎性細胞因子過度激活有關。IL-6和IL-8等細胞因子具有誘導淋巴T細胞和B細胞分化、促進單核細胞和NK細胞殺傷靶細胞及激活中性粒細胞溶酶體活性的作用[5]。相關的研究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中IL-6和IL-8的濃度明顯高于正常人。桂枝茯苓丸的方劑首載于東漢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此方是由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桃仁5味中藥組成的,具有活血化淤、緩消癥塊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能擴張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異位子宮內膜周圍的血管,改善其體內的微循環,調節其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從而達到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目的[6]。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使用桂枝茯苓丸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地降低其血清中IL-6和IL-8的濃度,減少其體內的炎癥反應。
[1] 楊磊,李新玲.子宮內膜異位癥中醫藥研究近況[J].甘肅中醫,2004,17(1):43-46.
[2] 吳修紅,劉旭航,樸成玉,等.中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實驗研究方法及展望[J].中醫藥信息,2013,30(1):124-126.
[3] 郎景和,冷金花,趙棟,等.第八屆國際子宮內膜異位癥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2,7(10):638-640.
[4] Harada T,Iwabe T,Terakawa N,et al. Role of cytokines in endometriosis [J].Fertil Steril,2001,76:1210.
[5] 況燕,徐紅,何中慧,等.動態檢測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IL-6與IL-8的臨床意義[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27(4):583-584.
[6] 季秋梅.中醫中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藥效機理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0(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