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湖北省公安縣中醫醫院 湖北 公安 434300)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出現關節晨僵、疼痛、壓痛、腫脹及活動受限等,部分病情嚴重者可并發腱鞘炎、滑囊炎、肌萎縮、類風濕性塵肺及胸膜炎等。該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痹證”的范疇,其中,以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最為常見[1]。為了探討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果,我們對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2例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2例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西醫組(41例)和中西醫結合組(41例)。在西醫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22∶19,其年齡區間為33~68歲,平均年齡為(47.9±2.6)歲,其病程為1~4年,平均病程為(2.1±0.9)年。在中西醫結合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21∶20,其年齡區間為32~65歲,平均年齡為(46.9±2.5)歲,其病程為1~3年,平均病程為(1.9±0.8)年。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兩組患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患者的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的病情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規定的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②患者關節功能的分級為I~III級。③患者的主癥為關節腫脹、疼痛、關節晨僵、屈伸不利,次癥為關節局部發熱、面色發紅、煩悶不安、舌質紅、脈滑數。④患者自愿參與此項研究。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有其他風濕性疾病。②患者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③患者合并有呼吸系統或血液系統疾病[2]。
1.3 治療方法
1.3.1 對西醫組患者使用常規西醫療法進行治療,即使用甲氨蝶呤片和美洛昔康片對其進行治療。甲氨蝶呤片(生產企業:通化茂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2674)的用法為:7.5~15mg/次,1次/周,連續用藥4個月。美洛昔康片(生產企業: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108)的用法為:7.5~15mg/次,1次/天,連續用藥4個月。
1.3.2 對中西醫結合組患者使用中西醫結合療法進行治療,使用西醫療法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與西醫組患者相同,用中醫療法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是:用宣痹消痛湯對該組患者進行治療。宣痹消痛湯的藥物組成及制用法為:忍冬藤30g,蒼術20g,紅藤15g,薏苡仁25g,地龍12g,羌活12g,桑枝15g,連翹12g,乳香12g,威靈仙12g,伸筋草12g,沒藥12g,川牛膝12g,桂枝10g,骨碎補12g。用800ml的清水浸泡藥物然后進行煎煮,去渣后取藥汁400ml,每天讓患者服用1劑,分早晚2次服下,連續用藥4個月。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出現關節晨僵的時間、關節休息痛的評分、出現腫脹關節的個數和壓痛關節的個數。其中,出現關節晨僵的時間是指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其病變的關節在靜止不動時持續僵硬的時間。關節休息痛的評分是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對患者在休息時其關節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關節的疼痛感越強烈。出現腫脹關節的個數和壓痛關節的個數是指患者的膝關節、肩關節、踝關節、肘關節和指關節等發生腫脹、壓痛的個數。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X2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
治療前,兩組患者出現關節晨僵的時間、關節休息痛的評分及其出現腫脹關節的個數、壓痛關節的個數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中西醫結合組患者出現關節晨僵的時間和關節休息痛的評分均明顯優于西醫組患者,中西醫結合組患者出現腫脹關節的個數和壓痛關節的個數均明顯少于西醫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組別/例數 出現關節晨僵的平均時間(min) 關節休息痛的平均評分(分)腫脹關節的平均個數(個) 壓痛關節的平均個數(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西醫組(n=41) 122.78±14.28 36.49±8.35 6.29±2.54 3.86±1.67 10.67±2.78 3.27±1.56 19.54±5.87 4.73±2.18中西醫結合組(n=41) 121.98±14.19 14.92±5.04 6.18±2.41 2.21±0.96 10.62±2.84 1.78±0.92 19.27±5.29 2.29±1.06 t 1.0127 2.7448 1.1108 3.0262 1.0436 2.8752 1.2313 4.2296 P 0.9712 0.0048 0.7646 0.0021 0.9031 0.0032 0.5534 0.0001
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歷節”、“頑痹”的范疇,其病機主要為外感風寒、正氣不足、衛外不固致使關節、肌肉、經絡痹阻[4]。其中,以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最為常見。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甲氨蝶呤、美洛昔康等常規西藥治療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效果一般。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表明,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該病的效果明顯。本研究中采用的宣痹消痛湯中的羌活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薏苡仁、蒼術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伸筋草具有舒經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忍冬藤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威靈仙具有祛風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紅藤具有祛淤、活血通絡的功效,川牛膝、地龍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桑枝具有祛風濕、利關節的功效,沒藥、乳香、桂枝具有溫經通絡、活血化淤的功效,骨碎補具有補腎強骨的功效。將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活血化淤、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功效[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治療,中西醫結合組患者出現關節晨僵的時間和關節休息痛的評分均明顯優于西醫組患者,中西醫結合組患者出現腫脹關節的個數和壓痛關節的個數均明顯少于西醫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向導[6]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果十分明顯,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1]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4):265-270.
[2] 吳文英,張如峰,馬鳳英等.不同藥物治療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銅、硒及鋅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6):1555-1556.
[3] 柳春,梁永林,姚柳伊等.類風濕關節炎寒濕痹阻證用藥規律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3(9):1269-1272.
[4] 張磊,努爾艾?沙吾塔力,阿依娜孜?巴達力汗等.類風濕關節炎單獨甲氨蝶呤與三聯療法治療的系統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3(52):9049-9054.
[5] 吳文英,張如峰,馬鳳英等.不同藥物治療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銅、硒及鋅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5(6):1555-1556.
[6] 向導,袁林,蘇林沖等.金邊祛風飲對類風濕關節炎滑膜細胞IL-1β、TNF-α及MMP-3表達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3,29(9):952-95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