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榮
(西安市胸科醫院外科 陜西 西安 710001)
肺結核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慢性傳染病之一。該病傳染的速度快,其主要的發病人群是免疫力低下的兒童和老人。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肺結核患者發病后均會出現心理狀態欠佳、精神萎靡的情況,從而影響其對治療的依從性,不利于其身體康復[1-3]。因此,對肺結核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至關重要。為探討對肺結核患者進行有針對性心理護理的效果,我院對近期收治的部分肺結核患者進行有針對性心理護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西安市胸科醫院外科收治的80例肺結核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我院住院治療。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8例;其平均年齡為(30.5±10.4)歲;其中有原發性肺結核患者30例,有血行播散型肺結核患者20例,有浸潤型肺結核患者12例,有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患者12例,有其他類型肺結核患者6例;其中文化程度為小學的患者有30例,為中學的患者有44例,為大專及大專以上的患者有6例。在這些患者中,有40例患者合并支氣管炎、肺氣腫,有30例患者合并糖尿病。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常規組和有針對性組,每組各4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使用力克肺疾片、利福噴丁膠囊、鹽酸乙胺丁醇片、鹽酸莫西沙星片等藥物進行治療。為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心理護理,具體的方法是:耐心、細致地為患者講解關于肺結核的知識,幫助其正確認識自身的病情,提高其對肺結核的認知水平。幫助患者調節心態,避免其受到不良的心理刺激。讓患者獲得充分的休息,避免其勞累,注意預防感冒。讓患者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在此基礎上,為有針對性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心理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消除患者自卑、悲觀、恐懼的心理狀態。過去,肺結核又被稱為“肺癆”,人們談之變色。大多數患者不能科學地認識肺結核,其病情一經確診,就會出現自卑、悲觀等心理狀態,與親人和朋友出現隔閡,不敢出門,更不愿意同他人進行交流。為此,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耐心地講解肺結核發生的原因、傳播的途徑、治療的方法、治療的療程、治療的效果,消除其對治療的顧慮,幫助其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時向患者強調,積極地配合治療,可以徹底治愈該病。2)消除患者害怕、孤獨、寂寞的心理狀態。肺結核患者長時間接受治療,不能外出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其親友也不能經常來醫院探望。這使得該病患者常常處于無親友照顧的狀態,且部分患者不適應醫院的環境,進而出現空虛、害怕、煩悶、孤獨、寂寞的心理狀態。為此,護理人員要主動接近患者,與其聊一些與生活、家庭有關的話題。定期組織病友聯歡會,開展一些有益的娛樂活動,增加患者間的交流,豐富其住院的生活,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安慰,盡快適應醫院的環境。幫助患者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滿足其合理的需求。護理人員可向患者介紹國家針對結核病的免費診療政策,消除其對治療費用的擔憂。3)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肺結核患者需要長期進行治療,用藥的種類較多,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反復服藥和住院。因此,很多患者對治療的效果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已經痊愈或不可能痊愈,不配合進行治療甚至徹底放棄治療。還有一部分患者不重視按規定用藥,認為少服一次藥或一種藥沒關系。對此,護理人員在發藥的過程中,要向患者講解定時、定量用藥的重要性,確認其服藥后再離開。4)消除患者不安、沖動、焦躁的心理狀態。反復進行治療的肺結核患者會出現不安、沖動、焦躁的心理狀態。對此類患者,護理人員為其普及關于預防和治療肺結核的知識,可時常為其播放能平復其心情的輕音樂。在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照顧其情緒,幫助其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 護理后,使用SAS量表和SDS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焦慮或抑郁的程度越重。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有針對性組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
在肺結核患者入院時,對其進行心理狀況評估,有助于醫護人員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并依據此評估的結果,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患者住院期間,為其講解結核病發病的原因、治療的目的、病情變化的原因等,能幫助其正確地認識疾病,緩解其不良的情緒,調整其心理狀態,使其配合進行治療[4,5]。但長時間的治療會使患者感到疲憊和反感,進而不配合進行治療,導致其病情反復發作,加重其不良的心理狀態,形成惡性循環[6]。因此,護理人員要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因人施護、因病施護,對其進行有針對性心理護理,及時消除其不良的心理狀態。同時讓患者意識到,不良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其治療的效果、延長其治療的療程,使其能夠自覺地調節心理狀態。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時,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來選取對其進行護理的方法。此外,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的親屬、朋友進行心理護理,為其講解肺結核傳播的途徑、發病的原因、防治的方法等,使其以正確的心態來對待患者,并讓其監督患者按規定用藥。近年來,對肺結核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但臨床上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措施仍需要完善。相關的醫療衛生單位應結合肺結核患者的實際心理狀態,為其提供切實可行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
總之,對肺結核患者進行有針對性心理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心理狀態。
[1] 孔慶冉.心理干預在耐多藥結核病人治療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5,(5):445-446.
[2] 梁麗珍,郭金鳳,趙秀琴,等.肺結核病人的心理護理[J].護理研究,2007,21(6):501-501.
[3] 曾珂.102例肺結核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6):94-96.
[4] 夏麗萍.中年肺結核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狀況調查及心理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5):129-130.
[5] 李艷玲,朱麗紅.圍術期心理護理在減輕肺結核手術患者負性情緒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6):39-40.
[6] 徐艷芳.老年肺結核患者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過程中并發不良反應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