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東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儀征醫院 江蘇 儀征 211900)
腎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小腎癌是指腫瘤組織的直徑≤4厘米的腎癌。在臨床上,開放性手術療法是治療腎癌的主要方法,但具有創傷性大、易導致術后不良反應等缺點。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膜后腹腔鏡下腎切除術在治療小腎癌方面得到了推廣應用。本研究主要對用腹膜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和腹膜后腹腔鏡下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小腎癌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中的22例患者均為2013年1月到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小腎癌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15例、女性7例,其年齡為22歲至70歲,平均年齡為(51.5±13.9)歲。這些患者在術前均經CT檢查等影像學檢查被確診患有單側的小腎癌,其腫瘤的直徑均小于4cm,其腫瘤的平均直徑為(2.5±1.0)cm。這些患者均經臨床檢查排除了患有其他嚴重疾病的可能,其腎功能的指標正常,其非患側腎臟的功能正常。將這些患者根據手術方案的不同分為A組(14例)與B組(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A組患者采用腹膜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案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使其取健側臥位,充分暴露其患側的手術區域,在其髂棘上方2cm處置入10mm的套管針(trocar),制造氣腹,然后用血管鉗鈍性分離各層肌肉至腹膜后間隙。將腹膜推開,使用自制的氣囊建立腹膜后腔,在腋前線及腋后線分別做一個5mm的切口和一個10mm的切口(在必要時可在兩個切口之間再做一個5mm的切口),分別置入套管針。用超聲刀打開腎周筋膜等組織,游離腎臟,置入超聲探頭,觀察腎臟腫瘤的部位、大小及其周邊血管的情況。在完成超聲探查后游離腎動脈,以bulldog血管夾阻斷腎動脈。待腎實質變色后,在距腫瘤邊緣1cm處將腫瘤完整地切除,并經孔道取出。對出血部位進行電凝止血,將斷裂的血管用可吸收線縫合,在確認止血效果良好后縫合腎實質。對術區進行檢查,若無異常的情況可關閉氣腹,退出套管針,閉合各穿刺孔,并留置腎旁引流管。為B組患者采用腹膜后腹腔鏡下根治性腎切除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案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使其取健側臥位,在其髂棘上方2cm處置入10mm的套管針,用自制的氣囊建立腹膜后腔,在其患側的腰部置入三個套管針做為操作通道。將腎臟分離至腎蒂處,將腎動脈游離3cm左右。為避免發生意外出血,可在腎動脈及腎靜脈的近腎段處放置兩個鎖扣夾,在腎動脈及腎靜脈離腎臟較遠處放置一個鎖扣夾,然后依次夾閉剪斷腎動脈及腎靜脈。將輸尿管游離至腹主動脈與髂動脈的分叉處,將其離斷,然后對其斷端進行閉合處理[1,2]。
1.3 觀察指標 在術后密切觀察兩組患者的病情,若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處理。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的出血量、發生并發癥的情況、留置引流管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在術前及術后1個月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血肌酐檢測。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情況的分析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放置引流管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情況的分析
2.2 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及術后1個月其血肌酐值的分析 在進行手術治療前及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的血肌酐值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及術后1個月其血肌酐值的分析
近年來,隨著臨床檢驗技術的發展,小腎癌的檢出率呈明顯增高的趨勢。以前,開放性腎癌根治術是治療小腎癌的主要方法,但此種手術對人體的創傷性較大,易導致術后出現并發癥,并可延長患者術后康復的時間[3,4]。在采用腹腔鏡技術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可多角度、清晰地觀察腫瘤及其周圍組織的情況,從而可顯著減輕手術操作對其病灶周圍組織器官的損傷,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采用腹膜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小腎癌可避免損傷腹膜及腹膜后的腸道,在短時間阻斷腎臟血流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護正常的腎單位。任立新等人[5]研究發現,與采用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相比,采用腹膜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小腎癌的創傷性較小,手術的時間較短,術中的出血量較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而且可保留大量健康的腎單位。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放置引流管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手術治療前及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的血肌酐值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相關研究的結果相一致[6]。
綜上所述,采用腹膜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與腹膜后腹腔鏡下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單側小腎癌的臨床效果均較好,安全性均較高。腹膜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更適用于治療雙側小腎癌。
[1] 侯傳勝,孫傳洋,臧亞晨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小腎癌45例臨床分析[J].國際泌尿系統雜志,2012,32(4):443-445.
[2] 任巨超,李明寶,劉煥銀等.腹腔鏡超聲在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門旁中央型小腎癌中的臨床價值[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3):77-80,86.
[3] 楊國棟, 閆軍紅, 陳曉,等. 腹腔鏡下保留腎單位切除術與根治術治療小腎癌遠期臨床療效的對比研究[J]. 河北醫藥,2009, 31(12):1487-1488.
[4] 沈宏峰, 康璇, 李威,等. 腹膜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和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小腎癌的臨床比較[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3(2):179-181.
[5] 任立新,谷軍飛,張勇,王東彬,朱猛,成家佳. 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與開放手術治療小腎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3,02:152-155.
[6] 沈宏峰,康璇,李威,余書勇,何耿,黃尉. 腹膜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和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小腎癌的臨床比較[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02: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