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亭 陳 陽
(泗洪縣人民醫院眼科 江蘇 宿遷 223900)
糖尿病性白內障(diabetic catarac)又叫代謝性白內障,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此病主要是因患者體內血糖的水平持續升高所致[1]。此病患者多為老年人。在臨床上,治療糖尿病性白內障的方法主要為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但該手術所需的設備昂貴、對手術人員技術的要求較高,而且在處理硬核方面的技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較難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具有操作簡單、手術費用低廉、療效確切等優點,是目前我國基層醫院治療糖尿病性白內障的主要療法[2]。為了分析為老年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進行治療的效果,我院將40例老年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對其進行治療,然后分析其臨床療效及發生并發癥的情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患者均為2010年3月~2015年3月我院眼科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22例,其年齡為46~75歲,平均年齡為(62.3±12.6)歲,其糖尿病的病程為9~17年,平均病程為(12.3±3.1)年,其空腹血糖為9.4~18.5mmol/L,平均空腹血糖為(13.7±1.9)mmol/L。在參與本次研究前,這些患者均接受過系統的檢查,均排除了發生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及精神障礙的可能。這些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相關的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在術前檢查本組患者血糖的水平。患者血糖的水平超過8.0mmol/L可對其進行降血糖治療,在其血糖恢復正常后再對其進行手術治療。從術前2d開始,每天沖洗一次患者的術眼和淚道。在術前1d為患者使用妥布霉素進行滴眼。在術前使用托品酰胺滴眼液為患者進行散瞳,用2%的利多卡因對其進行雙路球后麻醉。在患者的鞏膜至角膜緣做一個隧道,用穿刺刀經隧道對前房進行穿刺,注入黏彈劑,在對晶狀體進行充分的水分離后使其旋轉并浮至前房處,用圈匙推娩出晶狀體核,清理碎核塊及殘留的晶狀體皮質,植入一體式的人工晶狀體,調整晶狀體的位置,沖去黏彈劑,注水加深前房,并檢查有無漏水的情況。若無漏水無需縫合切口,若發生漏水可縫合1~2針。術后在患者的結膜下注射2萬U的慶大霉素及2.5mg的地塞米松注射液,將其患眼包扎1d。術后對患者進行局部或全身抗感染治療,并在術后5d檢查其視力及患眼眼內壓的變化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本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其視力的分析 本組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前其視力均≤0.5。本組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有7例患者的視力>1.0,有17例患者的視力為0.6~0.8,有8例患者的視力為0.4~0.5,有5例患者的視力為0.1~0.3,有1例患者的視力為<0.1,其中視力大于0.5的患者共有23例(占57.50%)。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本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中視力大于0.5的患者所占的比例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對本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其視力的分析[n,(%)]
2.2 對本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其眼內壓及發生并發癥情況的分析 本組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前其平均的眼內壓為(14.86±3.21)mmHg,在術后7d其平均的眼內壓降至(11.23±2.11)mmHg。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本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平均的眼內壓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本組患者中有39例患者的前房形成良好,有1例患者(占2.50% )出現晶狀體表面色素沉著或眼內色素脫落的情況。
在白內障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約占30%。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多為老年人。此病是因患者的血糖持續偏高,其房水內的糖分增多,其晶狀體從房水中獲取的糖分及糖醇、山梨醇等糖代謝產物過多,進而因晶狀體滲透壓發生改變而導致晶狀體纖維腫脹、斷裂和崩解,最終完全混濁而形成的白內障。此病患者若未進行及時的治療會導致其視力下降,甚至失明[3]。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時,其血糖必須保持穩定的狀態。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本組患者進行血糖檢測,并對血糖水平明顯增高的患者進行降血糖治療[4],有效地保證了對其進行手術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是在現代囊外白內障摘除術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設計而成的,其優點主要是采用反眉弓隧道切口,應用前房維持器持續保持其前房液體的灌注量,可利用水壓使較小的晶狀體核脫出囊袋,并可借助晶狀體滑板將晶狀體自隧道小切口推娩出。該手術的適應癥較廣,在術后一般無需縫合切口[5],其安全性較高,所需的成本較低,手術的切口較小,預后較好。傳統囊外摘除術的切口較大,在術后易發生切口感染等并發癥。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本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視力大于0.5的患者所占的比例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本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平均的眼內壓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本組患者中有39例患者的前房形成良好,有1例患者(占2.50% )出現晶狀體表面色素沉著或眼內色素脫落的情況。可見,為老年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進行治療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安全性較高,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此法適合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1] 張超,王陸飛,董宇晨等.糖尿病性白內障發病機制、流行病學與治療的新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1082-1085.
[2] 劉錚,譚少健,劉金華等.白內障手術技術的研究進展[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3):516-518.
[3] 袁媛,邱霞.糖尿病性白內障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J].轉化醫學雜志,2014,18(4):244-245,256.
[4] 苗青,杜文靜.糖尿病性老年白內障患者的治療及護理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z1):180.
[5] 劉海鳳,楊洋,李艷華等.兩種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在高齡硬核白內障中應用比較[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4,32(5):57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