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璇
【摘要】蔡元培大學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學,目的是要把大學辦成高水平的教學科研中心,他不僅為中國近現代資產階級大學教育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其中許多真知灼見,如重視大學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發展學生個性,主張“溝通文理”。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學思想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是我國在教育領域知名的大教育家。他的一生為了教育事業的除舊布新、銳意改革奉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他的教育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年青的教育者。在蔡元培整個教育體系中,大學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這同他重視高等教育密切相關,他認為要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辦好高等教育是關鍵。因此,他說“自己的興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參加點意見”,因此,他又較長時間主持北京大學,有豐富的大學教育實踐經驗。因而形成了頗有創建的比較系統的大學教育思想。
一、蔡元培先生關于大學性質的探討
蔡元培認為大學應當成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這是蔡元培辦學的指導思想,也是他大學教育思想的出發點。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總長身份出席北京大學開學典禮,在演說中就提出“大學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后。他更是反復申述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長的演說中,明確的向學生說明:“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蔡元培先生對大學的理解是“大學者,必須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這充分彰顯出了蔡元培先生海納百川的宏大氣度和他對學術的開放心態。
蔡元培如此強調大學性質在于研究高深學問,在當時是為了扭轉學生上大學為做官的陳腐觀念。當時學生入學“仍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而對于學問則沒有什么興趣。蔡元培指出,這是北大“著名腐敗的總因”。因此,他認為要改革舊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的觀念。”
由于大學的性質在于研究高深的學問,他還提出,大學不能只是從事教學,還必須開展科學研究。他要求大學教員不是灌輸固定知識,而是對學問有濃厚的研究興趣,并能引起學生的研究興趣;大學生也不是死記硬背教員的講義,而是在教員的指導下自動的研究學問。為了使大學能承擔起教學,科研雙重任務,他極力主張“凡大學必有各種科學的研究所”。
二、蔡元培先生的大學思想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
蔡元培從大學應該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這一思想出發,提出了這一辦學原則。他認為大學應該廣泛吸收各種人才,容納不同學派。如果抱殘守缺,持一孔之論,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為真正高水平的大學。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主要體現在對待學說和教員兩方面,由于學說必須由人提倡、宣傳和發展,教員又以研究,傳授學問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在實際中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待教員方面。蔡元培聘請教員,最重要的有無專門學問。只要由真才實學,有研究學問的興趣和能力,就聘為教員。反之,如若學術水平低,則不管什么人,堅持辭退。而對于教員的政治見解,學術派別,只要不妨礙授課,則不作為取舍標準。
當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張對新舊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態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束縛,發展資產階級新文化。
(二)從偏重文理到溝通文理,廢科設系的學科設置
關于大學學科設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個變化發展過程,最初,他從“大學為研究學理的機關”這一思想出發,主張“要偏重文理兩科“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后,又進一步主張“學術分校”理由有兩條:第一、文理兩科,專署學里,其他各科偏重于致用;第二、文理兩科,設有研究所,實驗室等設備,如若遍設其他各科,就要增設病院,工場等,困難更大。
主張學術分校,大學專設文理兩科,顯然是對民國元年“大學以文理兩科為主”見解的發展,目的是為了突出大學的性質在于研究學理,在蔡元培看來,“學”與“術”可分為兩個名詞,“學”為“學理”,“術”為“應用”。文、理是“學”,法、商、醫、工、農皆為應用,為“術”。學與術雖然關系密切,但學為基本,術為枝干。
更可貴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進一步主張“溝通文理”。他說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學、文學均與科學有關,而哲學全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同樣,理科各學科都與哲學有關,自然哲學,尤為自然科學的歸納。而且,由于學科之間的彼此交錯,有些學科簡直無法以文、理科來區分。因此,他主張溝通文理,和為一科。
(三)選科制的教學制度
與溝通文理思想相聯系,在教學制度上,蔡元培主張采用選科制,他認為這種制度使學生于專精之余,能夠旁設種種有關系的學科,有利于打破學生“專己守殘之偏見”,擴大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對于實行選科制,蔡元培認為必須加強指導,為防止學生純粹從興趣出發,忽視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學習,他強調學生所選的學科必須經教員審定,學生只有相對的選擇,無絕對的選擇,除必修課以外的學科,才有選擇權。同時,他還指出,選科制只能行之于高等以上學校,普通教育只可采用選科精神,而不能行選科制。
(四)教授治校的行政管理制度
實行教授治校,這是蔡元培關于大學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張教授治校,是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體制,防止校長主觀專斷,任意辦事,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更主要的是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學術的專家來管理學校。由此可見,民主精神和依靠專家,這是蔡元培教授治校主張的兩根支柱,教授是學校教學與科研的主力,他們既懂得教育又有學問,蔡元培依靠他們來管理學校,這不僅徹底扭轉了舊北大一切校務有校長等少數幾個人決定的狀況,而且大大調動了教授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出現了民主辦校的生動局面。
三、蔡元培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對當今大學改革的啟發
(一)高校需要完善長效的管理機制
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大學校長。作為優秀的大學校長,首先應該是個教育家,其次才是實業家、學者。一所學院的院長是一所學校的領導,他不單純是一個行政領導。“領導”的內涵就是領先、引導,就是指那些擁有全面教育學理論知識,對教育事業具有真摯而熱烈的價值追求,對教育事業具有獻身精神和品格,具有發展教育事業的卓越眼界,思想、有學識。在辦學的思想上,他們能夠根據各種主客觀條件,客觀定位,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絕不是人云亦云;在教育發展問題上,也絕對不安于現狀、墨守成規,而是根據環境變化,當機立斷,除舊布新,為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謀大局;在學術上,要具有求真務實的精神,絕不濫用行政權威來處理學術問題,承認不同學術觀點的存在是合理的、是必然的而且對于學術發展來說是有益的;在用人方面,能夠堅持客觀公正,知人善用,寬容大度,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使教師能夠各盡其能,各盡其才。在未來的中國高等教育發張的歷程中,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這樣“教育家型”的院長,他們懂教育規律,并能夠根據規律辦學,推動中國高等教育走向健康良性的發展道路。
(二)一流的大學需要優質的大學理念
一流的大學一定要有一流的辦學理念,有了理念,有了原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如何將大學辦得更好,就知道什么事情可為,什么事情不可為。感性的大學教育觀念,同時又包括系統化的、觸及大學教育現象之本質的理論觀點;既包括對大學教育的理性思維,也包括相應的情感體驗和理想追求。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大學理念蘊含著大學的辦學方向、目標確立、社會責任以及人們對理性大學模式的系統構想。例如斯坦福大學的“實用教育”理念: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工作是學校的主要工作”的辦學方針;英國的牛津、劍橋“追求學術性”的辦學理念,這些辦學理念使得這些大學能夠在眾多的古典大學中引領風騷數百年。我們既要繼承長期積淀下來的傳統大學理念的基本內涵,又要在此基礎上充分把握當前的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創新我們的大學辦學理念,建設好高品質的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