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欣
那時的古道,茶馬互市蜿蜒西南;那時的古道,跌踏滄桑塵煙漫漫;那時的古道,棧道險山馬踏流年……
——題記
南來北往 流動不息
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
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
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
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
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
“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
“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
足見當時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并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
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
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茶馬古道的艱險與神圣
茶馬交易治邊制度從隋唐始,至清代止,歷經歲月滄桑近千年。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里,中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
歷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
不僅如此,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的廣泛傳播,還進一步促進了滇西北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
沿途上,一些虔誠的藝術家在路邊的巖石和瑪尼堆繪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薩和高僧,還有神靈的動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種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藝術造型為古道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種精神上的神圣和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
從久遠的唐代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歷經歲月滄桑一千余年,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連接著沿途各個民族,發展了當地經濟,搞活了商品市場,促進了邊貿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沿途地區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如今,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卻幻化成華夏子孫一種崇高的民族創業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拼搏奮斗精神將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上雕鑄成一座座永恒的豐碑,千秋萬代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茶馬古道,不能忘卻的輝煌
茶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條異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茶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時代漢、藏茶馬貿易興起以后才被開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這條起自衛藏,經林芝、昌都并以昌都為樞紐而分別通往今川、滇地區的道路就已經存在和繁榮,并成為連接和溝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
茶馬古道是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被稱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極”。正因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并且幾乎橫穿了整個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難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當是首屈一指。
藏區民眾中有一種說法,稱茶葉翻過的山越多就越珍貴,此說生動地反映藏區得茶之不易。
茶馬古道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征和紐帶。恰如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中所言:“漢地的貨物運到博(藏區),是我們這里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這是藏族民眾對茶馬古道和茶馬貿易之本質的最透徹、最直白的理解。
茶馬古道的意義顯然并不僅止于歷史上的茶、馬交換,事實上它既是歷史上漢、藏兩大文明發生交流融合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漢、藏兩個民族進行溝通聯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親近和靠攏的主要紐帶。所以,無論從歷史與現實看,茶馬古道都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征與紐帶。是迄今我國西部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條民族文化走廊。 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該地區:“沉積著許多現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科學的一個寶貝園地”。
過去的古道,
汗灑一路,茶擔一程
西風斜陽,融通四方
而今的天路,
呼嘯東西,駛入雪域
縱橫高原,駛來希望
從茶馬古道到青藏鐵路
從西南絲綢之路到天路
日照金山,雪嶺依舊圣潔古今
疆域蒼茫,真情暢通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