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兩年來,創作生態出現可喜變化,文藝發展呈現新氣象。立足新起點,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指南,堅持黨的領導,尊重文藝規律,促進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書寫偉大時代,弘揚中國精神,打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要深化改革創新,加強政策扶持,資源向一線、向藝術骨干傾斜,激發文化單位活力和文藝工作者創造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推進文藝惠民,做強文化產業,讓人民文化生活邁上新臺階。
——8月29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在北京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應邀出席并作報告。
網絡上那些潮流的東西是虛的、是浮的,拍電影可以借用,但要在電影里用得實、用得有尊嚴,才是真正的接地氣。
——導演、監制陳可辛談網絡IP改編的方式。
我覺得今天的作家,不存在知識、技巧方面的問題,而是對現實生活的理解不夠。作家一定要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去深入他們的生活,尤其是要了解和深入他們的情感生活。要盡可能地讓我們的心和身子都扎下去,落到地上,才有可能取得豐富的第一手材料。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何建明強調,作家要扎下身子深入生活。
讀書要想真正有收獲的話,一定要懂得排除,排除那些比較平庸的書,因為我們用來讀書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覺得可以參考時間給的答案,比如那些經典著作。
——作家周國平分享對“開卷有益”的思考。
文藝工作者應該堅持傳統,尊重藝術的規律,對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保持敬畏之心,好好地把它保存下來。優秀的文化傳統就是民族文藝作品的“魂”,這些本質的東西是不能變的。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如是說。
戲曲振興的具體化是劇種振興,以京劇為例,振興基本上是以一個個新劇目的創造(編導演出)為載體的。選一個有新意的劇本,請一個有想象力的導演,組成合作的班子,在劇組中明確提出某些與過去不同的新設想、新意念、新手法,經過排練,演出后如果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就可以說對振興發揮了一定作用。
——戲劇家劉厚生談戲曲的振興要強調“劇種意識”。
文學其實是應該走在時代的前面的,但是在這個階段中我們的文學落后于時代。作家面對急劇變化中的社會生活,我們思考的時間還遠遠不夠,當一個民族的作家不能成為一個民族思維語言先導的時候,是很悲哀也是很痛苦的……
——作家李佩甫談當代作家的困境。
新則生。跟上時代步伐,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認可了,才有生路。如果總是陳詞老調,新觀眾不認同,那就完了。為什么很多曲種滅亡了,就是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評書雖然是古老的民間藝術,有千年歷史,但是代代都更新。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談到“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需要人民”時如是說。
當一幅作品放在那里,人們一眼就能把它看透,它的藝術價值也就終結了。如果一幅作品,不同的年齡看、不同的人群看,能有不同的解讀,十年以后再看又有新的解讀,這樣的作品的藝術生命力才會持久。
——攝影家李范談攝影作品的想象空間。
優秀的作家總會以其獨特的個性區別于同時代的其他寫作者,他總會找到屬于他自己“這一個”的有很強區分度的話語方式。然而,對自己話語方式的尋找卻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絕不是輕而易舉就可實現的。話語方式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風格或技巧的問題,更不是一個修辭問題,而是聯結著作家的世界觀、文學眼光、人文修養、哲學情懷等的一個超語言問題。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批評家吳義勤如是說。
我對小說的一個基本認知就是,好的小說,從外看到里,再從里回到外,最后令人歡喜贊嘆的,總還是文字的好。但文字不能直接轉化成電影語言,導演只能自己體會,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這個過程不是借用和翻譯,而是重新詮釋和重新講述。電影對小說人物的塑造,是一次重新建構。
——青年導演鄭大圣談小說與電影的創作關系。
我們期待更有高度和更有深度的評論,期待讀到高屋建瓴、雄渾奔放的文章,期待一定時間內,有一定分量的總結性的評論。這樣的評論不僅是總結,也是展望。它可以是個人的觀點,也可以是集思廣益的智慧。
——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談我國兒童文學理論工作的想法。
體驗生活要精準,不能走馬觀花。還是應該選擇一個點,選擇自己過去比較熟悉的這么一個點,然后扎根深入進去,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家莫言談當下社會對作家的要求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