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本文所采用的《道藏》版本是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36冊影印本。19/581/b表示引文在第19冊第581頁第2欄。下同。
唐五代道經白話詞語箋釋
牛尚鵬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傳媒學院,天津300270)
摘要:道經是中國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里面保存了大量的口語詞匯,在語言學上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道經中疑難白話語詞頗多,是文獻解讀的一大障礙。文章選取了若干疑難白話詞語進行考釋,以期對道經文獻的解讀和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道經;白話詞語;考釋
收稿日期:2014-05-12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藝術項目(14CH139);天津市社科規劃項目(TJZW13-005);天津外國語大學創新團隊項目(14TW)
作者簡介:牛尚鵬(1983-),男,河南新鄉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訓詁學及文獻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131文獻標志碼:A
道教的典籍俗稱道經,是我國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道經造作時間綿長,流傳廣布,數量龐大,版本眾多,貯存了大量有關中古漢語、近代漢語的寶貴信息,它不但是開展宗教學研究的重要文獻,而且對語言學研究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特別是那些唐五代以來產生的道經,很多是用活生生的口語寫成,在詞匯史上具有更為重要的語料價值。
唐五代是近代漢語的起點,也是道經大量產生的又一黃金時期,許多新的道教流派造作了大量的經書。近代道經的詞匯面貌與中古道經相比,一方面體現為繼承,但更多的是大量新質要素的出現,在近代漢語這一大背景下,詞匯呈現出與中古道經不同的特點。特別是大量新的口語詞的出現,使得近代道經比中古道經更接近口語,通俗性更強。如產生于唐代的《太上洞淵神咒經》、《靈棋本章經》及產生于宋明時期的《玄天上帝啟圣錄》是用當時活脫脫的口語寫成,里面有大量前人未作過闡釋,也未被大型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及《漢語大詞典訂補》)收錄的新詞新義[1-2],反映了漢語在這一時期發展變化的某些特征和痕跡,是了解近代漢語面貌的寶貴資料,是開展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重要文獻。然而,這些文獻材料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掘和利用。
除了唐五代以來的傳世道經以外,出土的敦煌道經具有更大的研究價值。“敦煌道經共有八百多件,其抄寫時期自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約二百年的時間,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時代的抄本最多,其內容包括道家諸子、道教經典、科儀等約有一百多種道書,其中約有半數抄本是《正統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3]敦煌道經的發現,不僅彌補現存明《道藏》[4]的缺佚,而且為研究河西地區的道教歷史提供了珍貴材料。
但由于客觀條件和研究者興趣所限,對道經的整理和研究則相對滯后,開展詞匯研究者更在少數。產生于唐五代在漢語史上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大量道教詞匯的意義、理據和演變脈絡,仍未得到合理的解釋和闡明,新近出版的《中華道藏》[5]在整理影印本道經時,常出現因不曉詞語意義而斷句錯誤的現象。因此,道經詞匯研究這一工作仍亟待加強。本文選取了傳世道經和敦煌道經中若干疑難白話詞語進行考釋,希望有助于道經文獻的整理和解讀。
【香信】
凡有乞字賊字,合于本殿數目文籍,不可稱用。夏果除李子,冬避石榴,香信不得夾燒麝香。非品官之家,愿乘例供養者,聽尋具札子奏聞,奉圣旨依準。(《玄天上帝啟圣錄》卷二,19/581/b)①
按:佛經中有“信香”一詞,《佛光大辭典》:“信香:香為信心之使,故稱信香。”[6]《漢語大詞典》:“信香:我國佛教等宗教謂香為信心之使,虔敬燒香,神佛即知其愿望,因稱信香。”[1]356今謂“香信”即“信香”,因“假真香而達信”,故謂之“香信”。《北帝伏魔經法建壇儀》:“侍立通明,曾睹紅云之一朵;馳心北極,聿瞻寶蓋之三重,欲迎上帝之臨軒,先假真香而達信,焚香有咒,眾為舉揚。”《茅山志》:“尊師思慮就精,虔心齋潔,致福利物,其功實多,況擇髙流同勤至道,精修不怠,嘉尚彌深,香信之資,用昭誠意也。”《玄天上帝啟圣錄》:“明燈或凈蠟燭一檠,棗湯凈茶各一盞,箋沉乳檀任便一炷,不得用印濕和等香,慮有麝觸,時果素食,供養內果子,夏不用李子,冬避石榴。”此句“不得用印濕和等香,慮有麝觸”與“香信不得夾燒麝香”句語境相類,可見“香信”即香。宋陳宓《龍圖陳公文集》卷十九《清水巖謝雨》:“某以民告旱,將以二十三日躬禱祠下,乃二十一日為文一通,遣吏赍香先達此誠,大師靈明,如響斯答,香信方馳于巖寺,陰云已遍于郊埛。”該句中前面言及“赍香”,后面則說“香信”,顯然,“香信”即香。《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李真多》:“其產經之地,今額儀天觀,觀中女真世傳其經,郡人每備香信詣觀,看經以保產難焉,真多今號明香元君。”李真多號“明香元君”亦因“香信”之緣故。明阮大鋮《春燈謎》卷下第貳拾玖出:“〔道姑〕這位求籖的,你上香通說過了,搖下籖來我解與你。〔雜上香叩頭禱介〕弟子鄒念八,因父親有官事在縣中,不知平安何如,望大仙賜一靈籖。〔道姑〕你的令尊此時已平安無事放回家下了。〔叩首起揖道姑介〕些小香信相送,若應了再來相謝。”又:“〔道姑〕那位求筊的也請上香通說。〔雜上香叩頭禱介〕弟子許登四,生下一個孩兒,忽起了驚,吃藥不効,望大仙賜一靈筊。〔雜對仙跪介〕我孩兒若全好了,許在大仙案前做個司香童子。〔叩首起揖姑介〕香信微薄請收下,果然哇子好了,我同房下抱來寄名,再重重相謝。”這兩句中前面言及“上香通說”,下即說以“香信”相謝,可見“香信”即香。以下兩句可為明證。一是《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十:“愿念憑香信,飛煙覆紫庭;一心隨丹志,玄天降綠軿;愆罪除萬劫,褔報遂千齡。”二是宋黃裳《元會次宰臣之韻》:“風吹香信下丹霄,逺望如云共戴堯,誰詣獸樽心諤諤,獨嬴經席氣飄飄。”另外,道經中,“赍香信”“赍信香”“備香信”“備信香”等表述常出現在相同或相類的語境中,亦可證“信香”“香信”同義,例句甚多,茲不贅述。
【降慶】
張守真既得真君降言,不敢沉隱,遂往陜西經略安撫司,面稟使相張希古,憑委具表奏聞,時皇帝御覽,驚喜交集。后果于庚戌年辛巳月辛丑日,明德宮降慶太子,即仁廟是也。(《玄天上帝啟圣錄》卷三19/588/c)
按:“降慶”即降生的美稱,“慶”無實義。該詞典籍尚有數例。《玄天上帝啟圣錄》卷二:“又有一青衣童子,引手指朕,駕回方歸禁掖,聞化成宮降慶,即荊國長公主是也。令于內庭別立真武祠堂,為保扶香火之所,后三日夜,中庭又見元指回駕童子,再來告言:伏因皇帝駕出景靈宮,化成宮己生公主。”清陸心源編《唐文拾遺》卷五十二《吳越國故僧統慧因普光大師塔銘并序》:“大師俗姓錢氏,法號令因,即今天下都元帥吳越國王第十九子也,宿根掙業,降慶王門,□卞玉于庭中,耀□珠于掌上。”宋韓琦《安陽集》卷三十三《奏狀·進皇子降生詩狀》:“右臣伏以佳月吉辰,皇嗣降慶,此蓋陛下寶慈,降儉仁育庶邦,惠澤遠流,天下蒙福,故昊干顯鍳宗祏,黙助挺生圣子,以示無窮之待。”宋李石《臨江仙》:“老母太恭人三月二十一日生,是日仍遇己卯本命,作千歲會祝壽,子孫三十八人。九九之年逢降慶,生年生日同時,金花紫誥鬢銀絲,乞身香火地,日戲老萊衣。”
降生美稱為“降慶”,猶如別人的生日美稱為“慶旦”,如宋楊無咎《水調歌頭·韓倅九月八日生辰》詞:“下車初,逢慶旦,聽歡傳。”誕育皇子美稱為“慶育”,如《后漢書·襄楷傳》:“昔文王一妻,誕致十子,今宮女數千,未聞慶育。宜修德省刑,以廣《螽斯》之祚。”帝王的誕辰美稱為“慶誕”,如唐白居易《〈三教論衡〉序》:“臣故略而不言,唯序慶誕、贊休明而已。”可資比證。
【動用】
官事:若求動用不須來,守分依稀可免災;官事宜和方是吉,兩家才免掛心懷。(《玄天上帝百字圣號》36/346/c)
按:《漢語大詞典》:“動用:使用。”[1]137《宋語言詞典》:“動用,同動使,日用器具。”[7]此二義項置此皆不宜。今謂“動用”有行動義,同義連文。“用”有行動義,《周易·干卦》:“初九,潛龍,勿用。”《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高亨注:“用,猶行也。”唐杜甫《戲作花卿歌》:“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用如快鶻風火生,見賊惟多身始輕。”明徐渭《贈張君序》:“經稱鵬之用,其將飛也必待海之運,其飛也必以怒。”
“動用”此義項,文獻極為常見。《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劫煞亡神,鬼門鉤絞,祿遭破敗,馬落空亡,動用兇危,行藏坎。”《靈棋本章正經》卷下:“此課三位俱陽,剛健盛大,富昌之極,故宜建功立事,占者得之,大宜動用,行軍最吉。”又:“至陰無陽,窮之極也,動用顛躓,無所用其力也。”《圣母元君靈應實簽》:“翁姑恩德比蒼天,動用因何敢自專。”《太上說玄天大圣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東斗蒼靈帝君,主算;西斗白標帝君,籍名;北斗七政,司其生聚;南斗六司,宰其動用。”《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一:“南斗位主離宮,名同日曜,降神于人,名之為魂也,主司陽官,宰御火帝,將濟動用,德莫大焉。”劉宋釋法賢《佛說妙吉祥最勝根本大教經》卷上:“次誦娑擔婆,能禁伏一切魔事,若誦兩遍能禁他軍,全無動用如壁畫人。”唐澄觀述《華嚴經疏》卷一:“我佛得之妙踐真覺,廓凈塵習,寂寥于萬化之域,動用于一虛之中也。”
【地欵】
時太祖皇帝于燈燭之下,見一黃衣武士,告謂是北極四圣殿下直日符吏,言西川若非四圣降靈,卒未有意歸順,今已獻上地欵圖經,付使相侯元質等訖,相將回京進呈,不消圣慮。(《玄天上帝啟圣錄》卷三19/588/c)
(1)《玄天上帝啟圣錄》卷三:“今西梁城已是招伏通和,更無作亂之意,再犯神怒。所獻地里,愿求授真武,分降入蕃,依例供養。奉圣旨,令四圣觀編錄真武下降,一切供養儀范,回答及下雄州,交割所進地里入籍,拘收其胡知從、知遠,至今通和,兵革永息,以致雄州減退三分兵級支賜。”該句中“所獻地里”、“所進地里入籍”與“獻上地欵圖經”出現語境相同,都是指歸降后進獻土地。而典籍中“地里圖經”常見,清成瓘《(道光)濟南府志》卷一《星野》:“長清舊志云:按唐宋天文志地里圖經皆云,齊之分野在元枵之次。”或作“地理圖經”,清章學誠《(嘉慶)湖北通志檢存稿》卷一《為畢制府撰湖北通志序》:“惟念方志為外史所領,義備國史,取裁猶春秋之必資百國寶書也,而世儒誤為地理圖經或等例于纂輯,……司會掌其書契版圖,斯乃地理圖經類爾,古人截分官守而世儒乃于一方全書,輒以地理圖經視之,非其質矣。”故“地款圖經”與“地理圖經”、“地里圖經”義當相同。“地里”“地理”皆有區域、區劃義。漢賈誼《新書·制不定》:“以高皇之明圣威武也,既撫天下,即天子之位,而大臣為逆者,乃幾十發,地里早定,豈有此變。”《漢書·王莽傳下》:“莽好空言,慕古法,多封爵人,性實遴嗇,托以地理未定,故先賦茅土,用慰喜封者。”晉張華《博物志》卷一:“地理廣大,四海八方,遐遠別域,略以難詳。”
(2)從詞例的角度考察,“地理”即得名于地之條理,《易·系辭上》:“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孔穎達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款”亦有條理義,《宋史·張齊賢傳》:“(齊賢)命具款,乃召兩吏,令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你家漢子說條念款說將來,我趁將你家來了?這也不難的勾當,等他來家,與了我休書,我去就是了。”太平天國洪仁玕《資政新篇》:“奏為條陳款列,善輔國政,以新民德。”故“地理”“地款”具有相同的詞義組配關系,所處詞例相同。
【明能】
道言:甲子旬年中,有八千赤疫鬼,有三萬九千來殺人。人有知者,時得明能道士受此三洞之人,為其轉經,疫鬼自然禁絶。(《太上洞淵神咒經》卷五6/17/b)
按:“明能”在文獻中有三個義項,今歸納羅列如下。
(1)精明能干。《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懺謝儀》:“太上有真言,敕諸妖魅鬼。暴亂號白頭,寒熱去瘟尾。尋常依木石,亦有附山水。佩法明能師,受籙女男子。轉經救官解,修齋治病起。”《后漢書·儒林傳》:“宋登字叔陽,長安人,為汝陰令,為政明能,號稱‘神父’。遷趙相入為尚書僕射。”《道法會元》卷二六六《正令法格》:“凡書判鬼神斷案,并依公當理,如是,冥官詳案,材力明能,得冥官保一舉,昇超仙職。”宋朱熹《通鑒觸緒》卷十三《漢》:“亦有嫁妻賣子,或乃至自剄割。雖陳冤州郡,而牧守不為通理,闕庭悠遠,不能自聞,含怨呼天,無所叩塑,故邑落相聚以叛戾,非有謀主僭號以圖不軌,今但選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煩征伐也。”明唐順之《右編》卷二十三《鎮三》:“陛下誠得如皇甫規之有威信者為師帥,程苞之明能者為州郡則,三鎮之復為王土,可指日而期也。”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卷十三《河防》:“綏和二年,哀帝即位,領河隄使平當言,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請,部刺史三輔三河弘農太守舉吏明能者,莫有應書。”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十一《畫中人》:“錢楷號裴山,嘉興人,中乾隆己酉會試第一人,翰林官至安徽巡撫,巍科碩望,政事明能,為海內稱重,而不知其詩之精畫之妙也。”
(2)擅長。義同“妙能”,《漢語大詞典》:“妙能:擅長。”[1]544唐佚名《劉圖佩籙靈驗》:“劉圖,字文剛,年十五,佩七十五將軍符籙。少小明能計算,身作江夏縣吏,則履行貞謹。”又:“太上老君敕圖曰:知汝奉道,信真守善而死,以明能計算,故往喚汝,欲令校定天下萬人簿書。”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卷九《職掌二》:“旗東則東,旗西則西,隨其所指,千隊如一,鼓動則行,金動則止,行止合節,萬舟無錯,是一陣之主也。至于一舟之主,又在舵工,舵工明能辨風力,能逆濤乃能不離于隊。”清喻昌《醫門法律》卷一《明望色之法》:“世間多有病人,親友故舊交游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事,未讀方書,自騁了了,詐作明能,譚說異端,或言是虛,或道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氣,紛紛謬說,種種不同。”
(3)精明能干者、擅長者。魏太武帝《令皇太子總百揆詔》:“朕前論道,陳謀而已,不須復親有司苦劇之職,其令皇太子嗣理萬機,總統百揆,更舉賢良·僃列職,皆取后進明能,廣啓選才之路,擇人授任而黜陟之。”宋佚名《敷齋威儀》:“都講,其職也,克明正典,詮舉職任。至如行道時節,禮誦容止,先鳴法鼓,次引朋眾,法則執儀,敬憑唱說。夫以建齋行事,都講要用明能:一則參詳法師,二則知主人齋意,三則先定時節,四則擊鼓鳴鐘。”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五十六《畫》:“寫生之法大與繪畫異,妙在用筆之遒勁,用墨之濃淡,得化工之巧,具生意之全,不計纎拙形似也。宋自黃崔而下,鮮有明能,至我明得沉石田,老蒼而秀潤,備筆法與墨法,獨步藝苑。”
【遵副】
按如詞言義,惟丹切虔修齋直,請福希恩。臣等忝職玄司,所宜遵副是用,肅嚴香燭,敷列壇場,依太一天尊玄老具典,奉修洞淵三昧神咒大齋。(《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清旦行道儀》17/585/c)
按:“遵副”謂遵從、遵照,同義連文。“副”有相稱、符合義,《漢書·禮樂志》:“哀有哭踴之節,樂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誠,邪人足以防其失。”《后漢書·黃瓊傳》:“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李賢注:“副,稱也。”“遵副”一詞文獻常見,《太上黃箓齋儀》卷二十:“惟勵丹襟,冀酬玄造,況立功行教,佐國為先,凡有誠祈,敢忘遵副。”《太上說玄天大圣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昔者巢城犯惡,當玄帝蕩沒彼處,無得城隍社令遵副,真武自化道士,證明焦婆充彼處土地,聽指揮也。”又:“大帝復曰:‘此州城隍社令,悉預奉玉帝敕旨,遷任他所。’真武遂遵副敕命,仍遺部下右天罡,先行審察,既降,遂變一大鱉。”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內臣厚希例貺,其家事力不充,未辦歸裝,而天使所求無厭,家人苦之,親表中有官人于靈前告曰:‘家貧如此,將何遵副?尚書平生竒杰,豈無威靈及此宦者乎?’”《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九《外臣部》:“明宗天成二年十月,幽州奏契丹王差人持書求碑石,欲為其父表其葬所,三年四月,幽州奏得契丹書求覔藥器,云要蕃中所有,即亦遵副,帝曰:‘招懷之道,且宜依隨。’”
參考文獻:
[1]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993.
[2]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訂補[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3]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50.
[4]道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張繼禹.中華道藏[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6]慈怡.佛光大辭典[M].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113.
[7]袁賓.宋語言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21.
責任編輯:柳克
InterpretationofVernacularWordsofTaoistScripturesinTangDynastyandFiveDynasties
NIUShangpeng
(SchoolofCommunication,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Tianjin300270,China)
Abstract:Taoistscriptures,asanimportantpartofChineseancientbooks,containagreatmountoforalvocabulary,whichhasimportantresearchvalueinlinguistics.TherearemanydifficultvernacularwordsinTaoistscriptures,beinggreatobstaclesinliteratureinterpretation.Thispaperchoosessomedifficultvernacularwordstointerpret,hoping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emendationandreadingofliteratureinTaoistscriptures.
Keywords:Taoistscriptures;vernacularwords;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