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靜
內容摘要:當今社會,知識型經濟和應用型人才已成為時代的呼喚,各個高校、各個專業和各門課程都制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也到了必須進行改革的時候,建成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網絡與課堂混合型教學模式,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是實現應用型中文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史 應用型人才 混合教學模式 改革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學校建設中最基礎的重要內容,不僅直接關系著學校教學改革能否深入進行,更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質量。學校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質量的好壞,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優劣,直接依賴于課程的建設。學生知識的獲得與視野的開拓,通常是由課程這一主要途徑而在腦海中留下印跡,并由此激活個人的興趣,生發出“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追求。《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體系的改革,鮮明地顯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特色。何謂“應用型”人才?對其內涵的理解,學術界各有看法,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各有不同的理解。比較認同的看法:應用型人才就是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或者社會效益。換言之,高校根據社會實際需要,培養面向實際,掌握一定理論,具有多面適應才能,將所學知識進行相應的成果轉化,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課程應以有利于學生成長與個性發展為出發點,改變課程內容陳舊、分割過細與簡單拼湊的狀況。任何一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必須依靠每一堂課、每一次親手操刀等教學環節所構成的教學過程的實施得以實現。
一、課程教學目標應與專業培養目標一致
以廣東財經大學為例,從2002年開始,該校就確立了“培養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相應地,其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制定出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那就是“著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基本科學和藝術素養,掌握漢語言文學專業基本知識,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功底,擁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能夠擁有較強商務崗位適應、遷移、躍升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復合的應用型人才。”具體來講,就是在人才培養上更加注重具有商法背景和“聽說讀寫”四個專業基本功的特色人才,包括三方面特色:一是口頭表達能力;二是實際動手能力,即寫作能力;三是進一步與市場需求掛鉤。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文系各專業的主干課程。它的的學習是衡量學生專業水平的重要指標,其學習效果直接影響到其他文學課程的學習,歷來都很受重視。同時,《古代文學史》是以文學作品的學習為核心的,學習的都是中華民族遺留下來的優良文化傳統、經典精華的文學作品,學好它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審美修養以及聽說讀寫的綜合素質意義重大,所以,一定要提高古代文學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中文人才,以適應未來的工作需要。
在課程建設當中,每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都應該服從并且服務于專業的培養目標,基于此,《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制定的教學目標就是在重視古代文學知識傳授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古代文學專業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
確立了教學目標,下一步就是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以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為主,一直以來都存在許多矛盾: 教學內容多而課堂時間少,文學作品多而學生閱讀量少,學生疑問多而師生交流機會少, 這種教學模式必然會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自主學習能力弱,教學質量提不上去,教學目標很難實現等等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在現代教育技術發達的今天,必須建成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網絡與課堂混合型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資源共享、師生交流平臺組織學生網絡學習,建成學生課下文本閱讀與課堂文本講解相結合的新型學習模式,切實解決種種矛盾,激活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強化課程的課前導學、課堂助學、課后促學,促進師生的交流互動,建成以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為目的的多種考核評價模式,彰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特色,才能真正提高《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教學質量。
二、混合型教學模式的具體內容
《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改革是從教學計劃、教學資源和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考核方式等各個方面進行的系統改革。在教學計劃方面,把基于畢博平臺的網絡輔助教學的應用作為重點來主抓,要求每個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到教學改革之中;在教學資源和內容方面,補充完善更適宜于學生網絡學習的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把原來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變為課堂講授與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設計上要體現和發揮課堂教學和網上學習兩個方面的優勢互補作用;在課程考核方式上,把學生網絡參與的程度和網絡學習的效果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參考指標。其中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考核方式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下面分別論之:
(一)、教學方法
建設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課程混合型教學模式,必須首先利用BB平臺建成《中國古代文學史》網絡輔助課程,然后組織學生的網絡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真正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具體運用的教學方法有:
1、課堂講授法:通過簡潔明了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文學史知識;
2、情境再現法:通過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或者多媒體的音頻、視頻等向學生再現文學作品的意境或者故事情境,讓學生如身臨其境,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理解作品;
3、組織討論法:組織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獲得知識,鞏固知識。這里的討論包括課堂討論以及延伸到BB平臺上的網絡討論;
4、讀書指導法: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和網絡資源,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5、任務驅動法:給學生布置講作品的任務,讓學生提前網絡自學,查閱資料,做好課件,再進行講解,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價和建議;
6、網絡自主學習法: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給學生留思考題,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然后教師進行評價總結。
(二)、教學設計
整個教學設計要體現和發揮課堂教學和網上學習兩個方面的優勢互補作用。
1、教學準備階段:把所有的古代文學史的教學資料以及相關的拓展資源全部上傳到BB平臺,然后可以建成包括課程信息、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案課件、練習題庫、文獻典籍、媒體素材、Web鏈接和溫馨互動(討論板)等在內的資源系統。
2、教學實施過程:
(1)、開學第一次課,向學生介紹BB平臺的使用方法,課程的教學計劃、網絡學習的考核辦法等,要求學生必須參與到網絡學習當中;在拿到學生的點名冊之后,第一時間給學生注冊進去,便于學生登錄課程開始學習;
(2)、根據教學進度,每次課前都要求學生預習BB平臺上的相關的教案、課件、文獻典籍、影音資料等相關內容;并公布網絡自學的思考題,要求學生通過查找網絡資料,進行歸納總結,找到答案,留待課上討論;
(3)、在班里開展學生講作品活動,每次課安排2位學生提前通過自學,做好準備,利用課前10分鐘給大家帶來1篇文學作品,講解分析鑒賞,與同學們分享,等于大家都一起學了這篇作品,講完后,老師要對其優缺點進行評價和建議,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作品閱讀量,可以讓全班同學形成你追我趕,看誰講得好的競爭意識。注意要求學生帶來的作品要與老師課堂講授的內容相關并形成有效的補充。
(4)、課堂授課時,用提問的方式檢驗學生網絡預習的效果,并通過課堂討論考察學生對思考題的思考總結情況,促進課堂學習的成效;
(5)、對于課上沒時間參與討論的學生,可以登錄BB上的討論板,繼續深入討論,或者分享學習中的感想與收獲,或者提出不解與疑問,老師給以答疑解難。另外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在討論板上發起有價值的研究性話題,供大家交流互動,把問題引向深入。
(6)、老師在BB平臺的通知公告欄里發布作業(每章都要有作業),學生上傳作業至BB平臺,老師和其他同學都可以跟帖參與評閱,提出修改意見。
(7)、學生通過BB平臺上的練習題庫和樣卷進行課后和考前的復習、還可自查自測,檢驗學習的效果。
(三)、學習評價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綜合考核學生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兩個方面的績效。課堂學習主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比如回答問題、課堂討論的質量來考核。對于網絡學習的評價則有以下三種方式:
1、網絡自評:學生根據BB平臺上的題庫和試題樣卷進行自評,對自己的學習效果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2、網絡互評:網絡是一個開放自由的展示平臺,學生討論板上的跟帖和提交的作業,都是公開的,到底各自的專業水平怎樣,同學們看過之后,心中自然有數,彼此可以有一個互評的平臺;
3、教師考核:教師根據學生對網絡資源的瀏覽情況、網上的討論跟帖以及網上提交的作業情況對學生進行評分,作為平時成績的參考。
網絡與課堂混合型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強化課程的課前導學、課堂助學、課后促學,促進師生的交流互動。每節課前10分鐘的講作品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了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學生課前網絡自學和課上參與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考和討論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和深入研究能力;課程每章都會布置并上傳的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書面語言的組織能力,這些都是復合型的應用性中文人才所必備的能力。
(作者單位:廣東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