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勛
內容摘要:過去執教《動物游戲之謎》這篇課文,我是按部就班的講解,學生印象不深,老師費力不小,學生收獲不大。近來重新執教這篇課文,我按照新的教學理念,變“教”為中心為“學”為中心,著眼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上,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關鍵詞:《動物游戲之謎》 教學 新嘗試
《動物游戲之謎》是《高中語文必修三》(人教版)一篇介紹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的科普文章。過去執教這篇課文,我是按部就班的講解,學生印象不深,老師費力不小,學生收獲不大。近來重新執教這篇課文,我按照新的教學理念,變“教”為中心為“學”為中心,著眼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上。經過反復思考,精心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請你研讀課文,對動物為什么游戲進行研究性閱讀,你如果贊成課文里四種假說中的一種,請投贊成票并寫出理由,如果你都不同意,可另外提出自己的“假說”,但要言之成理。無論是贊成課文里假說,或是另提假說,課下都要寫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課上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邊寫作,20分鐘后,我讓學生進行分組交流,課下讓學生寫成文章。學生紛紛反映:這樣的說明文教學活動我們興趣高,參與度高,收效也大。
由于他們對論證自己的假說很有興趣,其中除了贊成“自娛說”、“學習說”、“演習說”、“求偶說”、“進化說”之外,還有4位同學另提了其它假說的學生,他們也寫出了很好的文章。文章雖嫌稚嫩點,觀點論述也許不夠充分,但畢竟是動了一番腦筋,下了一番功夫。請看一位學生的文章:
動物游戲之謎——本性說
關于動物游戲之謎,許多假說已經爭論了很久,今天廣泛接受的假說主要有四種:即“演習說”、“自娛說”、“學習說”和“鍛煉說”。這四種假說,我認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自己明顯的局限性。我個人認為“本性說”更有道理。
夏季里北極熊會相互廝打這是即興游戲,北極渡鴉會在雪坡上滑雪,猴子會用尾巴掛在樹上蕩來蕩去。這些人們常見的現象,都說明一個事實:動物會游戲。而在自然界嚴酷的生存環境中,動物的第一選擇應該是積蓄能量,以便用于捕獵、交配等生命活動,為什么動物會游戲呢?這應該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或叫本性。
觀測大量動物的行為并進行分析,有一個事實你是否注意到:動物游戲幾乎是與捕獵、逃生等技能同時具有的。而對捕獵、逃生等技能的學習,離不開動物與生俱來的直覺與天性。例如我觀察我家的小狗的許多行為:跳高,鉆圈,捕鼠等,多是不教自會的。可以這樣推斷:游戲也許和捕獵、逃生等生存技能一樣,是動物的天性之一。
動物的游戲是一種天性,所以,不少動物有表演才能,例如猴子鉆圈、熊玩皮球和小狗銜物等游戲屢見不鮮,便是例證吧。
眾所周知,動物一切行為表現,取決于動物體內的指揮者——DNA.。而DNA中基因上的堿基對排列順序蘊含了遺傳基因信息。而自從幾十億年前第一個單細胞在地球出現開始,細胞中的DNA便隨著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經過多少億年的漫長進化過程,地球上才出現多細胞生物,有了動物和植物,最后才有人類的出現。而對于動物而言,捕獵、逃生等行為就像呼吸一樣是必要的,也是動物的本能的一部分。而作為游戲的行為,也與上述行為一樣,是動物從小具備的本性,一代一代傳承著,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這就引起我們的思考,動物的游戲行為,是不是和捕獵、逃生行為一樣,是一種生命的活動?是不是動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本性?盡管我的動物游戲是“本性說”,只是一種假說,但深入思考,你會發現:本性說有很高的的正確性,也許它是解開動物之謎的一把鑰匙。
其實,不得不說的一點是,相對于動物而言,我們人類的行為則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神秘莫測。像對于計算機的使用,印刷書籍,操縱機器等等,這些行為多是帶有目的性的;而像吃飯、解手、游戲等行為,則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也可以說是本性。每個小孩生下來就會吃會哭會鬧,大一些也會玩小孩游戲,這是我們人類的天性,當然,也是人類進化賦予的本能。而我們人類與動物,尤其是靈長類動物,本是一個相同的祖先,人類既然有游戲的本能,誰又能說動物沒有進化出會游戲的本性呢?
總而言之,動物會游戲,很可能是在長期進化中產生的一種類似生存本能的能力,即本性之一。或許以后會有事實來證明它,也許會有事實推翻它。但相對于探究動物游戲之謎的謎底來說,或許動物的游戲行為,更應該引發我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引發我們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我們應該意識到:人類能成為地球上的高等動物,完全是自然界的恩賜,或許只是一種地球史的偶然罷了。我們應該收斂自身的行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任意索取。畢竟世界如此之大,生物如此之多,我們人類不過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種罷了,有什么理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呢?
(作者單位:河南開封市河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