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幫耀 譚榮貴 王惠群 周清明
摘要:設計隨機大田栽培對比試驗,根據國家認證新標準《有機產品GB/T19630-2011》,測定與有機轉換認證相關的土壤、農灌水和稻谷的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試驗田土壤未檢測到農藥六六六、滴滴涕和馬拉硫磷殘留。農田灌溉水未檢測到農藥六六六和滴滴涕殘留。土壤和農灌水的重金屬殘留達到有機認證合格標準。未檢測到農藥殘留,黃花占稻谷的重金屬殘留達到有機認證合格標準。有機轉換水稻生產栽培技術規范主要為基地選擇及種植環境檢測、水稻采種、土壤培肥、水稻病蟲草害防治、稻谷收獲及相關檢測。
關鍵詞:有機水稻;技術規范;農藥殘留;重金屬
中圖分類號:S511.0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4-614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4.009
Abstract:Designed a random comparative test of field culture, and determined pesticide residue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of soil, irrigation water and rice, associated with organic certificating according to the new national standard GB/T19630-2011 "organic products ". Residue of pesticide 666, DDT and malathion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test soil. Pesticide 666, DDT residue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irrigation water. Heavy metal residue content in soil and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ater achieves the qualified standard of organic certificating. Pesticide residue was not determined in rice of Huanghuazhan, heavy metal residue content in rice of Huanghuazhan achieves the qualified standard of organic certificating. Standardization of organic rice production techniques was mainly as follows: base selection and planting environment detection, rice seed selection, soil fertilization, rice diseases, pests and weed prevention and cure, rice harvest and related detection.
Key words: organic rice; technique standardization; pesticides residue; heavy metal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觀念的改變,人們對食品污染問題普遍關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渴望得到好口感、富營養、無污染的安全健康食品,有機稻米、有機胚芽米和有機發芽糙米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使國內許多有識企業轉向有機水稻生產[1,2]。有機水稻是不使用化學合成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和轉基因品種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在持續穩定的農業生長過程中種植出來的水稻[3-7]。目前適合企業的有機水稻生產栽培技術過程并不規范,生產成本較常規種植高許多,如不注重技術規范則其產品難以達到國家認證新標準GB/T19630-2011《有機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同時產量也難以與有機水稻生產的巨額投資相對應,無法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影響農業企業的生產積極性,甚至導致農業生產企業破產[8,9]。因此有機水稻的高效生產栽培技術也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重點與難點,其技術規范研究已成為水稻生產研究人員的當務之急[10-15]。2014年,筆者及團隊工作人員在常德千里馬生態水稻專業合作社依據《有機產品GB/T19630-2011》認證標準,進行了有機轉換水稻生產栽培技術規范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研究通過比較有機轉換中稻品種黃花占種植試驗,為規范有機轉換水稻生產栽培技術操作規程提供依據,期望總結出來的經驗能滿足消費者對于高檔有機稻米的需求,幫助有機水稻生產企業增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四化兩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和試驗材料
有機轉換水稻種植試驗地點在常德千里馬生態水稻專業合作社。試驗中稻品種為黃花占,有機轉換種植面積30 hm2,對照0.5 hm2。
1.2 試驗方法
大田取樣采用5點取樣法。大氣按照GB/T3095-1996檢測,土壤按照GBT/15618-1995檢測,水質按照GB/T5084-92檢測,稻谷按照GB/T5009.19-2008等檢測,主要有機認證檢測項目送樣到具有檢測資質的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進行檢測。稻飛虱和蜘蛛采用頭/100叢計量。
2 結果與分析
通過2014年的有機水稻栽培研究,有機轉換水稻生產栽培技術規范總結為以下幾個種植技術操作規程,即基地選擇及種植環境檢測,水稻采種,土壤培肥,水稻病蟲草害防治,稻谷收獲及相關檢測。
2.1 有機轉換基地選擇及有機種植環境檢測
有機轉換水稻生產栽培技術規范研究基地選擇在常德千里馬生態水稻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位于澧縣大堰垱鎮永孫村,在2013年10月流轉土地70 hm2,流轉年限為20年。流轉的土地中間無農戶居住。該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土層深厚,土壤pH接近中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氮和鉀含量較高,個別地塊土壤磷含量較少(表1)。
基地遠離污染源,周圍20 km內沒有化工廠、水泥廠、磷肥廠等有污染的企業。在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完成了有機標準園種養結合的土建項目,包括堰塘清淤,田地平整,道路硬化,有機隔離帶及其溝渠建設、防護欄與防逃墻建設,涵管敷設,園林綠化,養豬場建設,辦公室建設等。基地的周邊環境(大氣、土壤、水質)經國家有機認證指定部門監測。環境空氣質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級標準和GB9137的規定。土壤按照《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GB15618-1995》檢測,試驗田土壤沒有檢測到農藥六六六、滴滴涕和馬拉硫磷殘留。水質按照《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92》檢測,農田灌溉水沒有檢測到農藥六六六和滴滴涕殘留,土壤和農灌水的農藥殘留均已達到有機標準(表2)。土壤和農灌水的重金屬砷、汞、鉛和鎘殘留和pH已達到有機標準(表3)。基地周邊具有有機隔離帶1.5 m寬的硬化道路、2.0 m寬溝渠和2.0 m高鐵絲網的防護欄防逃墻措施,避免常規田塊的農藥、化肥和水流入或滲入到有機田塊中。
2.2 有機轉換水稻的采種
根據《有機產品GB/T19630-2011》認證標準有機水稻生產必須經過轉換期,老稻田轉換期不少于24個月,新開荒或撂荒多年的稻田地也要經過至少12個月的轉換期才可開展有機水稻生產。轉換期間不允許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物質。堅持使用“熟期適宜、抗逆性強、米質優”的非轉基因水稻種子的原則,水稻種子質量達到種子分級標準二級以上,一般每3年更換一次品種,在大型農場可以用輪作的方式實現品種的更換。在有機稻米生產的初級階段在得不到有機水稻種子的情況下使用未經禁用物質處理的正常水稻種子。選擇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特點對病蟲害抗性強的優質品種。試驗中稻品種為黃花占,面積為30 hm2。水稻種子使用前用物理溫水消毒方法代替化學藥劑,40 ℃溫水浸泡10 min,再以60 ℃溫水浸泡10 min,再采用1%石灰水浸種處理,杜絕水稻種子帶菌。
2.3 有機轉換水稻的土壤培肥
有機水稻的施肥原則是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污水、污泥。為了創造農業生態系統良性養分循環條件,開發利用本地有機肥源,合理循環使用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物質和商品有機肥、餅粕等,使用磷礦粉、鉀礦粉、褐煤、泥炭、風化煤作為輔助肥料。
育苗土采用有益微生物添加抑制病原菌,培育優質健康秧苗。秧田在播種前10~15 d苗床施2.0~2.5 kg/m2 “耕王”生物酵素有機肥,淺翻10~15 cm。苗床規格為床寬1.8 m,溝深0.2~0.3 m,每667 m2大田準備秧田20~30 m2。
大田在種植綠肥用臘菜的盛花期,每667 m2加入50 kg生物酵素有機肥,一次性翻耕入土作基肥,促進綠肥腐爛。插秧前4~5 d進行整地,加入適量的腐熟豬糞、腐熟菜餅肥、磷礦粉、鉀礦粉和褐煤,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方案,早稻每667 m2施肥量達到總N 9.0 kg、總P2O5 6.0 kg、K2O 4.5 kg。氮肥應用三段式施肥,基肥60%、分蘗肥30%及穗肥10%。磷肥一次性作基肥施入。鉀肥施入時,基肥和分蘗肥各占50%。做到田內水高低不過寸,寸水不露泥,肥水不排出,單排單灌。采用寬行窄株30 cm×20 cm,保持行間通風透光,有利于稻鴨的田間活動。
2.4 有機轉換水稻的病蟲草害防治
采用農業自然手段對稻田的生態環境進行適當的管理。對有機水稻生產中的有害生物進行綜合防治。采用頻振式誘蛾殺蟲燈、性引誘劑芯和稻鴨共育為主的物理生物方式治理病蟲草害。使用河南湯陽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PS-15 I普通型頻振式誘蛾殺蟲燈,每1 hm2左右稻田安裝一盞頻振式誘蛾燈,有很好的防治害蟲、增加鴨食料的效果。使用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水稻二化螟性引誘劑性引誘劑芯在稻田的放置密度為每667 m2左右稻田安裝一個誘芯。在水稻移栽后10 d,使用稻鴨共育技術,每667 m2放養12只15日齡的常德肉鴨,保證稻鴨放養后的2個月內不給喂食,利用鴨的食性和生活習性,取得了除蟲除草防病的顯著效果,避免了稻飛虱的農藥防治和除草劑的使用,減輕了水稻紋枯病的發生危害(表4)。肥田、除草、除蟲、防病一舉多得。采取人工和稻鴨共育除草。使用石灰、波爾多液及其他含硫或含銅物質防治病害。
2.5 有機轉換水稻的收獲及相關檢測
有機水稻收割時要特別注意收割機內部清理,勿與一般化學栽培稻谷混雜。水稻收割最適時為谷粒均成金黃色,僅在穗的基部有2~3粒為黃綠色時最適宜。如收割太早則青米率增加,出米率亦會降低;收割太晚則米粒容易胴裂,特別是晚稻的直鏈淀粉含量會顯著增加,直接影響食味品質,因此水稻應適時收割為宜。水稻收割后稻谷應立即進行干燥處理,避免于高溫環境下堆積過久而致使品質下降。有機轉換的稻谷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殘留檢測結果如表5和表6。
3 小結與討論
中國于2012年3月發行了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的新標準,比其他國家的標準更為嚴格,其有機認證過程比較復雜,費用也比較高。目前許多高端人士懷著回報家鄉的樸素情感回到家鄉從事有機農業生產,沒有在前期對所流轉的土地環境條件進行有機認證相關的檢測,特別是沒有對土壤重金屬元素鎘等進行檢測,結果生產出來的稻米是鎘米,有機生產環境天生不足,無法達到國家有機認證的標準。目前適合企業的有機轉換水稻生產技術過程并不規范,生產成本較常規種植高許多,如不注重技術規范則其產品難以達到國家認證新標準。
常規農業生產過程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生產的糧食品質低下,直接危害人類身體健康。2014年,本團隊在常德千里馬生態水稻專業合作社開展了有機水稻和稻田養鴨等種養相結合的有機轉換水稻栽培模式研究,團隊以產學研帶動企業和服務“三農”為宗旨,通過研究、集成和規范有機肥的制作、有機稻軟盤旱育秧機插、有機稻測土配方施肥、沼渣肥施用、以頻振式殺蟲燈和化學信息素為主的主要病蟲綜合控制、稻-鴨種養、有機稻高產栽培等生態生物生產技術,組織實施“有機轉換水稻生產技術規范”研究項目,實現了水稻微生態生物循環栽培技術關鍵技術的突破創新,保障了有機水稻及稻米產品的生產。
研究總結了有機轉換水稻生產栽培技術規范與有機認證密切相關的幾個方面,包括基地選擇及種植環境檢測、水稻采種、土壤培肥、水稻病蟲草害防治、稻谷收割及相關檢測等。制定出了適合企業的有機水稻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建立和健全了企業有機稻谷的生產記錄與跟蹤體系,為使稻谷通過國家有機轉換認證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希剛.中國稻米生產發展與國際競爭力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3(6):65-69.
[2] 張三元,張俊國,金京德,等.有機栽培環境對水稻產量構成及稻米品質的影響[J].吉林農業科學,2005,30(2):13-16,20.
[3] 劉偉忠,劉亞柏,張建英,等.越光水稻有機栽培標準化技術[J]. 江蘇農業科學,2009(5):90-91.
[4] 金京德,張三元,巖石真嗣,等.水稻有機栽培苗期惡苗病和立枯病防治技術的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08,33(3):30-32.
[5] 宋煥增,張士新,陳海燕.有機水稻生態調控集成技術規范[J].上海農業科技,2012(6):35-36.
[6] SINGH Y V. Crop and water productivity as influenced by rice cultivation methods und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sources of nutrient supply[J].Paddy Water Environ,2013,11:531-542.
[7] SHAO J A,LI Y B,WEI C F,et al. Effects of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rice cultivation[J].Chin Geogra Sci,2009,19(3):241-248.
[8] 陳慶根,廖西元,孫越華.水稻生產投入與產出經濟效益比較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0(5):32-36.
[9] 朱克明,張利民,張建國,等.水稻有機栽培肥料運籌試驗和效益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3,31(1):141-143.
[10] 鐘甫寧,葉春輝.中國種植業戰略性結構調整的原則和模擬結果[J].中國農村經濟,2004(4):4-9.
[11] 閔宗殿.明清時期中國南方稻田多熟制種植的發展[J].中國農史,2003(3):10-14.
[12] 朱德峰,陳惠哲.水稻機插秧發展與糧食安全[J].中國稻米,2009(5):4-7.
[13] 吳勁松.水稻機械化育插秧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24):46-47,61.
[14] 蔡祖玉,趙小明.江淮地區雙季晚稻拋栽密度與施肥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6):3942-3943.
[15] 陳風波.水稻種植模式變遷對中國南方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J].新疆農墾經濟,2007(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