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甦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088-01
最近,筆者對于第三人稱代詞“他”的發展發生了濃厚興趣,并且通過查閱考察發現了一些值得學術界商討的地方。
在今天雖然“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每天用著的第三人稱代詞,但在學術界,對于“他”的真正作為人稱代詞用法的認定卻一直是個眾說不一的話題。
在筆者看來,魏晉南北朝時期應該是“他”字由無定代詞經由旁稱代詞向第三人稱代詞的過渡的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的“他”,應該是唐代出現的。
筆者經過考察認為,“他”字在上古文獻中大多用作無定代詞,加在名詞的前面,當“別的”、“其他”講。如果指稱的對象詩人,通常作“他人”。
具體到“他”何時成為第三人稱代詞,潘允中先生認為“公室四分,民食于他”(《左傳·昭公五年》)這一句里的“他”是最早最可信的第三人稱代詞,筆者認為是不妥的。筆者贊同呂叔湘先生對于第三人稱代詞“他”的認定:作為第三人稱代詞必須是專指的,不是泛指的,必須是有定的,而不能是無定的。考察漢代文獻《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他”沒有一例用來指稱人的,但是卻常常出現“他人”。考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獻《搜神記》、《世說新語》、《百喻經》,這三部文獻中“他”字出現的次數分別是16,8,41,“他”沒有一例可以用為第三人稱代詞,但是有個別“他”的用例一直為許多學者爭論。
如:(1)顏置脯斟酒于前。其人貪戲,但飲酒食脯,不顧。數巡,北邊坐者忽見顏在,叱曰:“何故在此?”顏唯拜之。南邊坐者語曰:“適來飲他酒脯,寧無情乎?”(《搜神記》)
(2)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謂他癡。(《百喻經》)
這兩個例子中的“他”呂叔湘先生認為是第三人稱代詞,郭錫良先生認為不是第三人稱代詞。筆者認為這兩例都不是第三人稱代詞“他”。《搜神記》中的這一例據江藍先生的考證,是唐代人的作品,所以作為唐以前的例子是不合適的。而第二個例子,“他”應當為“別人”這個意思,因為這里的“他”是無定的,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三人稱代詞。
所以筆者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應該是“他”字由無定代詞經由旁稱代詞向第三人稱代詞過渡的時期。俞理明先生通過對漢魏六朝佛經中的“他”的詳細分析,得出當時還未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這更有力地證明了筆者的觀點。
而真正意義上的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的“他”,應該是在唐朝出現的。如:
(3)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高適《漁父歌》)
(4)覓他不可見,出入無門戶。(寒山子《詩三百三首》)
(5)無事風聲徹他耳,教人氣滿自填心。(《游仙窟》)
事實上,初、盛唐第三人稱代詞“他”的發展并不是很迅猛,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晚唐直到宋代第三人稱代詞“他”才迅速發展了起來。
現在的人們可以清晰看到的是,宋以后,“他”作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越來越頻繁,直到現代漢語普通話中“他”還依然使用。
而在上古,并沒有用法完備的第三人稱代詞。準確的說,是到了南北朝,隨著佛經的翻譯,白話文學的興起,第三人稱代詞用法不完備已經不能適應漢語交際和漢語語法逐漸嚴密化的需要,于是產生了新的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他”、“渠”、“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因此,唐代才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的“他”的出現時期。作的熱情,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的萬水千山、葉綠花紅的美景,讓他們有了“有話要說”“有話可說”的寫作沖動與激情,所教班級學生的寫作水平迅速提升,不但在平時考試和中考中取得了優異成績,而且在各級各類作文競賽中也頻頻獲獎。
實踐證明:細心引導學生關照內心、抒寫真情;啟發學生張揚個性、以手寫心;鼓勵學生留心生活、收藏點滴,是初中作文教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