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婷
摘 要:歷史思維能力的養成對高中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針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思維進行探討。力求結合實際,建立完善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歷史思維能力;思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154-01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歷史思維能力的養成對高中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強化學生歷史思維的構建。
一、歷史思維的含義
在傳統的歷史教育中,教師往往采用保守的教學思維,注重對基本知識的講解理念,強化相關知識的構建。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往往趨于落后,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整體教學效果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特別是應試教育下,學生往往為了考試而努力,沒有具備歷史課程的實踐性。
在學生教育創新的過程中,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和積極的歷史教育觀念,要勇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讓學生樹立起穩定的學習思路和教育模式。積極轉變教育教育的觀念,塑造學生的學習意識,使他們形成確切、具體的歷史學習思維,具備完善的教育教學能力。同時鼓勵學生敢于質疑,用新的視野來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逐步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二、歷史思維的培養方向
從總體上說,歷史教學思維的培養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1、客觀嚴謹的思維。通過歷史工作者的多項策略,教師要通過歷史事件、人物分析、史料分析等方法,使學生養成客觀、嚴謹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教學品質,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分析方法。通過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掌握歷史知識的發生、發展,培養學生全面、辨證看待歷史發展中存在的規律和問題。
2、開放歸納的思維。由于歷史課程和現代生活之間存有一定的分離,所以學生面臨著很大的學習壓力。有許多歷史知識需要進行歸納和整理,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開放特性,強化歷史性和人文性相互結合。使學生能夠通過開放式、多角度的學習方法深化教材知識,繼而形成開放、歸納的歷史思維。
3、相互交叉的思維。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面對多種、多樣的歷史內容,教師要加大對各項知識的覆蓋層面。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要通過對比、交叉、平行等多種問題,在抽象的過程中,尋找問題的切入點,提煉一個科學的歷史途徑,并通過多方引導,探究歷史知識中具體的思維和問題。
三、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思維
1、形成完善的學習方法。應試教育的弊端下,教師為了增強考試的分數,過于注重考試要點,往往采取知識灌輸的方式,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培養歷史思維,首要要改變這種落伍的教育方法,化“被動”為“主動”,使自身具備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鼓勵學生樹立全新的教育視野,改變傳統教學的弊端,使學生形成完善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講述“中美外交的突破”課程中,為了讓學生感受中美關系的發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建交公報》等史料,通過照片、文本等信息資料,提升學生歷史思維塑造。轉變傳統的以書本教材為根本的教育模式,融入趣味性和多樣性,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善于發現,用一定的思維視野和思想高度來評判歷史史中存在的問題,為高中生歷史課程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2、提升創新直觀的記憶方式。為了提升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水平,教師要通過歷史知識的儲備構建完善的教學網絡,使之產生交叉的“網絡化”教育發展規律。
當前形勢下,高中生面臨的時代是一個交流協作的社會時代,教師要積極實行新課程改革,推進歷史各項思維教學,使之具備清晰的歷史線索。在以往的歷史課堂上,有些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對歷史課程產生了一定的誤區。他們認為歷史課程就是需要單純的背誦和記憶的,而不需要類似數學、化學等理工學科的推理思維。學生時間線索不清晰、基礎知識不全面,給高中歷史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弊端。因此,歷史教師要通過“網格化”的思維構建模式,讓學生能夠直觀清晰的感受歷史課程中的重點,掌握歷史課程中的難點。
例如,在“神權下的自我”——“古典文明的再生”這一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歷史時間、時代背景、形成條件等方法,將歷史時間的人物、經過、結果、意義表達清楚,并用Excel等計算機軟件的形式羅列開來,由于表格中蘊含的文字數量較少,整體的記憶性強,具有一定的規律,學生能夠減少遺忘速度,通過科學的歷史思維,增加各項教學效果。
3、強化學生分析歷史的思維立場。由于歷史中的人物、時間較為久遠,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學生無論是文化、政治還是思想都存在一定的變化。但是,教師要時刻通過民族主義和愛國教育,營造正確健康的歷史觀念,讓學生明白,環境雖然在發展,但正義和邪惡依舊不能混淆。培養學生正確分析歷史的思維和能力,教師要運用客觀的思維方式,將學生放置在歷史思維中,從而能夠讓學生客觀看待發生的人和事,形成正確的理解,指導自身歷史課程知識的積累。
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洋務運動這一環節時,教師要將歷史人物、教育思想置于特定的教育模式下,讓學生能夠公正公平的看待曾國藩的“正”、“負”兩面,既要肯定曾國藩經辦洋務運動的積極,也要看到他再鎮壓太平天國的消極,經過這樣立體的思維當時,構建客觀、公正的發展和立場。
總之,在歷史教育的進行中,教師要根據時代背景,推斷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通過提升教學效果,進行適當的教育聯想,生動而客觀的再現歷史情景。促使高中生接受科學的歷史思維,進一步推動高中歷史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