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潤蓉
摘 要:創新能力是目前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質。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水平。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213-02
創新能力是目前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質。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水平。千百年來創造與人類的文明、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存亡息息相關,人類的文明史是一部創造史。“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指出:“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以來與環境不斷奮斗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適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這種創造力,使他們成長得有力量,以貢獻民族與人類。”
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就是要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在現代這個瞬息萬變的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尤其具有教育的時代性。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呢?我想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聯系生活實際,樹立創新觀念
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變的更聰明。但長期以來,在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升學考試的重壓下,不少老師成了教學的機器。備課時,往往迷信教材、圍繞課本、教學參考書和教案,不敢對教材做大膽的處理。上課時,常常不敢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生被束縛在教師和課堂的圈子中,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灌輸,其創造的個性受到壓抑。這種封閉式的教學,強調的是知識的積累,培養的是知識型、書生型的人才。而創新教育強調的是教會學生去主動探求知識,創造學問,培養的是創造型、開拓型的人才。因此,要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樹立創新教育的觀念,增強課堂教學開放意識。
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的學習內容即可以從教學中學,也可以從生活實踐中學。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所要學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的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充分地利用學生生活環境中的人與事,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積極地創設活動的、可操作性的、是學生可以做的教學內容,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變“學了做”為“做中學”。同時,學生在這種學、做、用一體化的活動中,親身體驗到知識的價值,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知識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教師要積極地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去了解世界,豐富經驗,充實教學內容,激活教學內容,使知識的獲得、應用和創新相互融合,各方面的能力同步發展。
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想創新
好奇心是學生的天性,是創新的潛在動力。小學生常常會對一些問題感興趣,產生疑問。如:為什么老師一下就能判斷隨意一個數能否被2、3、5整除呢?蓋房子木架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學生的這種好奇心,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產生疑問,引起思考,是學習的開始,疑問使學生萌發求知的欲望。又如,我在講《長方形面積計算》這節課時,先出示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有的同學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還有的同學用1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我在肯定了同學們積極想辦法,開動腦盤的同時,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中國整個國土的面積還能用這樣的方法嗎?”同學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也不實際。那么,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對新知識的探求。探求的開始正是創造意識喚起之時,創新正是從這里起步。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正確與否,老師都應從正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他們發表見解,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學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與創造性就會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創新意識。
三、訓練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能力
創新意識是指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數學課堂教學中首先應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之想創造。
創新意識的培養也就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的培養。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從而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而 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發展起來。如,在講《圓的周長計算》一課時,我首先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學具分別測量出大圓、中圓、小圓的周長。當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時,我提出“圓形水池能立起來滾動嗎?”迫使學生不得不另辟蹊徑,想出了“繩測”的辦法。我進一步設疑,將一個白色小球系在繩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轉,提出“這個圓的周長還能用繩子繞一圈嗎?”實踐證明了“滾動”和“繩測”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計算圓周長的普遍規律呢?又一次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創造的欲望。學生們認真操作、觀察、思考、實踐,終于發現了“圓周長總是比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的規律。正如陶行知所說:“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和腦在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找出規律,提煉方法,勇于發現,只有這樣才能使創新思維的結果物質化,同時看到自己的創造成果,體驗創新的快樂,從而進一步引發創新和探究的意識。
四、創設成功的機會,提高創新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曾言:兒童學習愿望的源泉是思維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兒童的思維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開的。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條件,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在學生獲得成功的同時,爭取他們成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得到高層次的發展,逐步產生自我期望、自我鼓勵,有助于學生形成“樂學”的心態,再加上教師語言鮮明的評價,使學生一直處于情緒高漲的狀態,以提高學習效率。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設計教學環節,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創造成果。然后我滿腔熱情地去贊揚同學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充分肯定同學們的一切努力,保護和激勵同學們所有的創造欲望和嘗試。我用自己對學生良好的情感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同學們在40分鐘的課堂活動中常常體驗著參與的快樂,思維的興趣,成功的愉悅。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根本,把教學內容建立在學生日常喜聞樂見的事物上,靈活駕馭教材,努力設計探索性、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富有思維容量的練習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只有富于探索性的教學內容,才能符合當前教學改革的潮流,也才能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諧發展,使我們的數學課堂不僅著眼于學生知識的增長,更注重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與提高,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