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娟
摘 要:培養兒童對閱讀的熱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涉及教師人格的大事,作為一名語文老教師,激起學生實實在在的閱讀愿望是我們的任務,更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提高他們的閱能力?本文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予以論述。
關鍵詞:愛上閱讀;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寓教于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302-01
曾經在一本教育專著中看到這樣一段話讓我深受啟發:如果你的大多數學生都不讀書,你就是個壞老師;如果你的大多數學生都酷愛讀書,你就是個好老師;如果你班上的所有孩子都愛讀書,并且都嗜讀成癖,那你不僅是個好老師,而且還是一個好的教育者。古今中外大量實例證明:書讀得越多,知識面就越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愛讀書的孩子必然見識廣,必然愛思考,必然會表達,必然作文好。作為剛剛教完畢業班的語文老師,讓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有些學生在家庭作業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們的學業成績卻名列前茅。究其現象的原因,發現并不完全在于這些學生有過人的才能,而是因為這些學生有較好的閱讀能力,而好的閱讀能力恰恰促進了他們智力才能的發展。
可見,培養兒童對閱讀的熱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涉及教師人格的大事,作為一名語文老教師,激起學生實實在在的閱讀愿望是我們的任務,更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提高他們的閱能力呢?近年來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做孩子們快樂的“讀伴”,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從一年級入學開始,我利用早自習時間,經常和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誦讀古詩,對孩子進行一種無聲的教育。面對剛剛入學的孩子,我領他們讀《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等童話故事,孩子們開始聽老師讀得入了迷,和學生一起讀《木偶奇遇記》、《尼爾斯騎旅行記》、《愛麗絲漫游奇境》、《小王子》等學生感興趣的故事,讓學生從小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而正是這些童話,給孩子們無窮的想像世界增添了豐富的素材,閱讀時,老師所流露出的熱情、趣味和歡樂之情,對孩子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學生在濃濃的讀書氣氛中,體會到老師對閱讀的重視,從而自覺地進行閱讀活動。進入高年級,和學生一起讀《上下五千年》、《水滸傳》、《三國》等不容易讀的名著,讓學生在讀書中獲取知識,尋求快樂,增益其所不能。
二、教會學生閱讀方法。
1、做好閱讀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在少年時期沒有學會用眼睛和思維把握句子的邏輯上完整的部分或整個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學不會這一點了。為什么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
在小學五六年級,學生應當能夠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個長句的完整部分的意思。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小學階段不斷地搞好表情朗讀。表情朗讀之所以必要,乃是為了訓練。沒有這種訓練,就不可能培養出用眼睛和思維把握住一個長句的邏輯上完整的部分,以及在思考的同時再向后面的部分過渡的這些復雜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必須教會學生同時進行閱讀和思考。閱讀訓練我經常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充分的訓練,初學一篇文章,我會開火車進行朗讀比賽,看誰讀得流利,有感情,評出閱讀能力強的學生,進行表揚;經常對學生進行表情朗讀的訓練,同樣一句話找不同的學生朗讀,卻能讀出不同的味道,讓學生學會怎樣讀才是最好的朗讀。我還經常選擇不同類型的文章進行閱讀訓練,讓學生知道散文應采用什么樣的感情來讀,記敘文怎樣把事情讀清楚,說明文怎樣把文章讀得讓人一聽就明白……在這些每天不斷地訓練中,學生學會了感情朗讀,提高了朗讀的能力。
2、指導學生用讀書方法。曾國藩曾指出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閱之書宜速宜多。閱書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根據不同題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讀、瀏覽“三讀”法。精讀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來,做上記號,以便查工具書或向人請教,弄懂了在繼續讀;略讀就是速度較快,常常一目幾行,意在了解大概內容;瀏覽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來瀏覽報紙、搜集信息資料,常常只看看標題。閱讀初期,一般以精讀為主,為了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經驗以后,三種方法可交叉進行,一般內容略讀或瀏覽精彩的部分精讀
3、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根據不同年級,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級摘抄詞句、仿句練習;中年級摘錄佳句、精彩片斷、名人名言等;高年級摘錄時要注明出處,寫讀后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寓教于活動,使學生讀好書。
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讀,只能讓學生感到乏味、疲勞,以致昏昏欲睡,應該巧妙,寓教于活動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們讀好書。從一年級起我班堅持每日半小時的聽說訓練,利用早自習或課前,讓學生輪流上臺,交流課余時間閱讀中攝取的語言材料,讓大家或說一新聞,或曉一趣事,或背一古詩,或得一好詞佳句,或明一道理,變枯燥的讀寫為有趣的樂事,學生興趣盎然,視野開闊,語感增強。進入中高年級,我每周五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會,在交流會中學生互相推薦自己喜歡看的書,會后同學們根據介紹與同學互換書讀,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讀書興趣,而且也增加了學生的讀書量,減輕了家長買書的負擔。更令人欣喜的是,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得到源頭活水,逐步達到厚積薄發,說話妙語連珠,寫文章意到筆隨。
培養兒童對閱讀的熱愛,這是涉及教師人格的大事!是的,我們就是應該把問題提到這樣的高度來認識。讓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激起學生實實在在的閱讀愿望,做到認認真真地看書和讀書。讓閱讀能力在不斷地讀書中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用我們的勉薄之力讓孩子們都能愛上閱讀,我想那時也是我們教育的成功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