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
摘 要:多媒體圖文并茂,美侖美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課堂教學密度、陶冶學生情趣、增強學生體驗,還可以發展想象能力。屏幕上變化著的動畫、直觀欣賞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優化了課堂結構。但如果不加思考地濫用多媒體,就會丟掉很多傳統教學中的精華。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才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何使多媒體用得恰到好處?筆者認為:一方面,多媒體使用的時機要合理,講求“對癥下藥”;另一方面,多媒體運用的量要合理,“多則惑,少則精”,利用適量的多媒體使課堂充滿靈性。
關鍵詞:巧用多媒體;運用時機合理;運用量要合理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337-01
公開課、優質課、觀摩課,運用多媒體成為一種“潮流”。私下里,經常聽到老師說,沒有多媒體,這課無法上。意思是,沒有運用多媒體的課就無法上成好課。所以,一些公開課,優質課,觀摩課,多媒體的運用滿堂飛。多媒體圖文并茂,美侖美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課堂教學密度、陶冶學生情趣、增強學生體驗,還可以發展想象能力。屏幕上變化著的動畫、直觀欣賞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也的確優化了一些課堂的結構。但如果不加思考地濫用多媒體,就會丟掉很多傳統教學中的精華。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才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何使多媒體用得恰到好處?筆者認為:一方面,多媒體使用的時機要合理,講求“對癥下藥”;另一方面,多媒體運用的量要合理,“多則惑,少則精”,利用適量的多媒體使課堂充滿靈性。
一、以“生”為本,把握時機
運用多媒體應從學生實際出發,考慮學生需要,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運用的時機合理。
1、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心理學認為,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他們在一節課中持續注意的時限只有二十分鐘。興趣是兒童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布魯納指出:最好的動機是學生對研究的東西有著內在的興趣,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從而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多媒體教學聲像并茂,視聽結合,能以直觀的圖像,艷麗的色彩,逼真的音響,引起學生的注意,便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將一些精彩的片斷放在教學的不同階段,以引發學生對學習文本的渴望和期待。比如在教學《荷花》一課前,可以去公園攝取一些不同姿態的荷花。上課伊始,播放給學生看,動聽的音樂,抒情的朗讀、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又如在教學《趕海》一課時,可用多媒體出示趕海的畫面,并以《趕海的小姑娘》為背景音樂,學生邊欣賞孩子們趕海的快樂場面,邊靜靜地聆聽那活潑動聽的音樂,把自己想像中的一點,用語言描述出來,談心理感受,從而體會出海的快樂。
2、巧解疑難,提高效率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再加上學生閱歷匱乏,以及認識世界能力有限。對于文章中介紹的一些內容難以理解。
為了更好地解決教學難點,我制作了《海底世界》課件。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說說海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在體會海底的寧靜時,我提出問題:波濤澎湃的大海是什么樣的?又出示波濤澎湃的大海的聲像和海底悄然無聲的對比情境,學生不僅理解了“波濤澎湃”和“寧靜”這兩個詞的意思,更體會到了大海動中有靜的奇異之處。在講到海底植物時,學生不熟悉海底植物是什么樣的,我相機出示了五彩繽紛的海底植物圖片,學生立即茅塞頓開。
3、培養想像,啟發思維。
針對課文的重點,可以用多媒體著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在教學《黃山奇松》一課的“迎客松”時,創設情境,啟發學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學生進入課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學生的思維呈現多元趨勢,還能培養學生不受制約、縱橫思考的習慣。錄像中迷人的黃山風光,優美動聽的旋律,點燃了學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學生暢所欲言的愿望。學生仿佛成了黃山上的“迎客松”,聲情并茂的為人們介紹著美麗的黃山風光。同學們在侃侃而談中真切體會到了迎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壯觀。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可以用課件展示幾種姿態不一的黃山松,學生在和諧,充滿美感的教學氛圍中欣賞著一幅幅的奇松圖,會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態的松樹形象,極大豐富了課文內容。此環節中學生揚起了想象的風帆,開啟了思維的閘門,情緒高昂。課堂教學達到了“任情感激蕩,任思維涌動,任想象飛翔”的高潮。
4、巧增美感,培養情趣
小學語文課本中選編了許多寫景狀物的優美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對祖國美麗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如低年級《春天的手》、《美麗的武夷山》、中年級《五彩池》、《美麗的小興安嶺》、《觀潮》等。這些文章富含奇異的景色、生動的語句,處處詩情畫意。如果借助教學媒體,把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展現在學生面前,再配上優美的樂曲,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解,將感受、閱讀、思維、審美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受到了美的情感感染,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以“精”為本,寧缺勿濫
語文學科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最終目標,這種語文能力的養成是以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為基礎的。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我們卻經常發現多媒體“喧賓奪主”的現象:一些教師在課堂上所用的課件過于花哨,雜而不精,畫面背景復雜,按鈕奇形怪狀,并且使用大量的動畫和音響,課件畫面變化頻繁,學生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還有的多媒體課件將文本或課文的插圖簡單再現,或把多媒體作為黑板的替代品。這種脫離實際的不合理使用,不但不能提高教學效率,反而造成了教學時間和資源的浪費,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因而使用多媒體要講求“度”,必須舍棄無關緊要的“花里胡哨”,運用的量要恰到好處。“少而精”的多媒體一方面可以減輕教師制作課件的負擔,把更多時間放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水平,更能適應課堂教學的需要。
總之,多媒體的運用有助于實現學習資源的合理整合。有助于構建豐富的學習情境,使抽象的化為形象的,靜態的變為動態的,使語文教學變得更為行動活潑,多姿多彩。但任何媒體都不能替代“語言”,人機對話不能替代師生的情感交流,屏幕不能替代教科書。多媒體無論有多大作用,都無法取代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和規范書寫的示范作用,無法取代教師人格魅力所產生的感染力。所以,多媒體教學不能喧賓奪主,要適時、適度、有效,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