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振武 邵珠晨 王旭 蘇義坤
工程管理是土木工程與管理學科交叉的邊緣性學科,此特性決定了實踐教學對于工程管理專業的重要程度。實踐教學是工程管理教學的重要環節,而傳統的實踐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逐漸滲透到大學教育中來。由此針對目前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明確實踐教學重要性、廣泛構建平臺、注重個人能力培養、鼓勵學生參與專業競賽等改革方向。
工程管理新課改實踐教學改革一、引言
“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教學是教師的根本任務,而在大學教育環境中,教師的角色卻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播者,更應該是潛能的開發者;而青年在大學中最應掌握的技能不應該著眼于課本知識,更應該本著拓展專業技能的理念將知識融會貫通在課程實踐中來。“重理論,輕實踐”、弱化實踐教學將其作為專業教學附屬品的傳統教學模式是不符合工程管理學科發展的。現代化的課程體系更需要開放的課程觀,它體現著過程與方法的整合,以及知識同技能的整合。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培養一批思維靈活、技能扎實、實踐能力不輸學習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我們高校教育者的責任。
二、工程管理人才培養瓶頸
工程管理專業是土木工程與管理學科相交叉的邊緣性學科,以工程技術、管理、經濟、法律為專業平臺,培養具備深厚的工程技術功底、具備從事建設項目全過程管理能力的復合型管理人才,為從事建設項目管理、工程咨詢、國際工程管理以及房地產領域的相關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如今,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優秀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用人單位需要畢業生“上手快”,因此在招聘時對畢業生的專業實踐經驗較為關注。實踐教學是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根據工程管理專業的基本特點和培養目標,通常實踐能力的培養環節包括技術類環節(測量實習、結構課程設計等);專業類環節(施工組織課程設計、工程技術經濟大作業、工程造價大作業等);實習類環節(例如畢業實習);綜合類環節(社會實踐、專題講座、專題調研等);主要專業實驗(施工過程分析、經濟分析、概(預)算編制、項目管理實務實驗)。
根據調查顯示,近幾年國內高校存在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下滑、待業率上升,甚至跨行業就業的現象。在對用人單位(包括建筑施工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監理企業、工程咨詢企業等)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問題顯著集中在畢業生對工程認識不夠深入、工程全局意識不強、動手能力較差等方面。究其原因,無疑是目前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尤其是實踐能力培養方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所導致的。
對于實踐教學問題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已轉變思想并開展教學改革,但并不能突破傳統教學的藩籬。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未能正視實踐環節的重要性
部分高校沿襲傳統的教育模式“重理論、輕實踐”,視實踐教學為專業教學的附屬品,弱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不夠嚴謹、缺乏系統性。同時,高校對于學生的實踐課程考核比較松散,導致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未形成體系,具體實踐環節與現實脫節,并不能夠與工程實際對接,應用性不強。
(二)設計實踐效果不理想
課程設計內容要求過于簡單,只考察部分章節,并不能夠將本學科的所學內容全面整合,從而導致課程設計不能夠達到預期效果,沒有體現對先修課程的綜合應用。同時,在畢業設計環節也存在諸多問題,設計題目未體現專業全面性、設計內容脫離工程實際、設計實現過程未與畢業實習有機結合等。在根源上,設計本身質量不高;在審核過程中,答辯要求不嚴格;從而在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的環節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三)實踐質量難以保證
實驗設備不足,更新慢,對于部分昂貴的實驗儀器,學生沒有親手操作的機會;實驗課時設置較少,且不具備相應條件提供課外實驗;實習環節,校企出于風險和安全的考慮,都不能夠保證提供實習機會,校外實習開展難度大,學校往往要求學生在寒暑假期自行尋找項目實習,部分實習只能變成“參觀”“走過場”。這樣一來,實驗環節強化不夠,實習時間和效果難以保證。
此外,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與課堂銜接不到位,授課內容缺乏案例教學與實務分析,學生對于專業競賽參與度不足以及缺少科學的方式對于實踐教學效果進行考評,諸如此類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
三、實踐改革應順應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
針對以上問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提出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應該“以人為本”,尊重學生自身素質和自主選擇,本著順應社會對于人才需求的方向進行改革創新。工程管理是一種具有特定目標、資源及時間限制和復雜專業技術背景的綜合性管理事業,是為解決工程技術活動中的管理問題而產生的,為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提供理論支持和策略指導。隨著社會進步,從業人員素質逐步提升,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要求也更為苛刻,目前的就業崗位不單純注重技術和理論,更注重個人綜合素質及實踐經驗。
工培養全面的高素質人才,需要轉變保守的教學模式。所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同新課改的理念相融合,落實“三個改革”,實現學校教育模式“以實現就業為目的”向“以培養可持續競爭力人才”的改革,在順應社會需求的目標下注重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學生考核目標“以掌握學科專業知識”為標準向“以提高個人素質”為核心的改革,在掌握基本專業理論的基礎上提升個人能力;實現學習主體“以教師教”向“以學生學”的改革,從而培養其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對自己負責,對個人的發展有所掌控。
四、實踐教學改革的幾個方面
(一)明確實踐教學重要性,提升教師水平
充足的課程時間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保障,多數高校的實踐教學課程比例低于20%,因此需要改革課程規劃,壓縮非重要的理論課授課學時,增加實踐教學課程的比例。在充分發揮現有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培養方式優勢的同時,在適當的理論課程講授中也要增加實際案例和課題的研究,例如,以課本知識為主線,讓學生根據課程進度完成一個實際工程項目的預算。教師還可以應用案例分析、實物模型(如沙盤模型)、多媒體教學、啟發式教學、系統仿真、現場教學、情景對話教學等多種手段開展課程實踐教學改革。
(二)廣泛構建平臺,拓展實踐能力
為保障實踐教學的效果,除了要設置合理的實踐課時、聘請專業的師資力量,還必須建設有特色、多層面的實踐教學平臺,提供學生一個自主的研究環境。學校應配置計量與造價軟件、工程項目管理軟件、招投標模擬軟件等基本的軟硬件設施。通過實驗教師的指導,學生在實驗室仿真模擬專業管理活動,掌握工程管理所涉及的軟件的使用,熟悉工程項目管理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校要著手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加強與企業、行業協會的溝通和聯系,促進“產、學、研”相結合,根據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改善課程體系,在合作實習中,使企業參與工程管理人才的培養,對實踐過程進行效果評估,實現校企的良性互動。其中包括:定期邀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工程師為學生做技術報告;利用寒暑假安排學生參與企業工程管理方面的實習工作等。這樣逐步形成以企業和社會需求主導的培養模式,為今后的畢業生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注重個人能力培養,鼓勵學生參與專業競賽
新課改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是一個自主學習和發展的過程。在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除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及課程實驗等實踐教學以外,專項實踐能力培養項目也成為塑造工程管理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2011年1月《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號)提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即教育培養大量創新能力強、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較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卓越工程師計劃成為了高校培養工程類人才的一種方式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導作用。
如今,頗具影響力的各大高校和企業所倡導和主辦的形式多樣的工程管理專業競賽活動已形成規模。例如,自2007年起由清華大學主辦的“建設工程與管理創新競賽”,現已成功舉辦了五屆,并逐步拓展成全國高校范圍內的專業競賽。競賽主題涉及建設工程技術、管理和法律法規、城市規劃與管理、城市經濟與房地產等,涵蓋了工程管理的核心技能。受中國建設教育協會委托,廣聯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已連續主辦六屆“全國高等院校廣聯達軟件算量大賽”和四屆“全國高校工程項目管理沙盤模擬大賽”,吸引來自全國各地優秀人才的參與。此類競賽為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助力,以競技的形式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作為一種課堂外的補充式教育,在強化專業實踐能力的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學生的自身素質。
五、結語
新課改視角下的人才培養過程,應在順應社會需求的目標下注重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以提高個人素質為核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需要革新教學體系、構建廣泛平臺以及提升教師水平,這樣才能確保課程實踐的價值。實踐教學的強化改革必將全面提高高校工程專業人才的質量和高等教育對社會和行業需求的適應性。參考文獻:
[1]汪應洛,王能民.我國工程管理學科現狀及發展[J].中國工程科學,2006,8(3):11-17.
[2]祝連波,高志利,張偉.中美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比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02):29-34.
[3]張穎,胡曉娜,付立彬.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優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03):115-118.
基金項目:本論文得到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