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時+鄭康


2014年8月2日,臺資企業江蘇省昆山市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的拋光車間,發生粉塵爆炸特別重大事故,截至8月14日,已造成75人死亡,185人受傷。事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江蘇省和有關方面全力做好傷員救治,做好遇難者親屬的安撫工作;查明事故原因,追究責任人責任,汲取血的教訓,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正值盛夏,要切實消除各種易燃易爆隱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要求全力組織力量對現場進行深入搜救,千方百計救治受傷人員,抓緊排查隱患,防止發生次生事故,強化安全生產措施,堅決遏制此類事故再度發生。
近年來,各地粉塵爆炸事故屢屢發生。為什么類似的事故會不斷重復、同一塊石頭會將人們一次次絆倒?在這起近年來死傷人數最多的加工制造業粉塵爆炸事故背后,究竟暴露了什么?
把工人當成機器
據中央電視臺、新華網、人民網等媒體報道,此次發生粉塵爆炸的拋光二車間共兩層,有數千平方米,每層有十幾條流水線,每條流水線有約10人操作,事發時共有200多人正在上班。拋光車間主要負責給汽車輪轂打磨拋光,車間內的鋁粉塵較多。車間內安裝的除塵設備一直處在開啟狀態,但效果不大,工人身上很快會落上一層灰。按工廠規定,拋光車間每天都應打掃,但實際每個月也就打掃一兩次。大約兩個月前,事故車間的除塵機曾起火,可能是開啟時間長了機器發熱導致。那次火災燒毀了機器所在的彩鋼板房,但并未引起企業領導重視。員工們說,這家企業不僅污染嚴重,而且一直存在安全隱患。有職工去舉報過,不過沒聽說企業被整頓,一直都在生產……
《京華時報》評論《昆山爆炸事故工人機器化的悲劇》指出,涉事企業工人的工作時間是從早7點到晚11點;周末常加班,但可拿雙倍工資,每月到手工資四五千元。此次事故的幸存者說,他們上工之前沒有接受過安全知識培訓,也不知道粉塵會爆炸。事發當天,車間管理人員開工前沒有強調安全問題,僅要求工人們“多出產品,保證質量”。企業將效益置于最優先級,忽略對工人安全和健康的關照,究其原因,在于企業管理者不是把工人當作人,而是將他們當作了機器的一部分,唯一使命就是多干活、多掙錢。正是這種工人機器化的現實,為事故埋下了隱患。正因工人們被視作機器,企業在縮減成本、追逐利潤時,才不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訓和安全避險培訓,不配備國家要求的抽風集塵設備和粉塵預警裝置,甚至兩個月前出現小事故后依然未有整改行動。
安全管理五大漏洞
國家早就制定了《粉塵防爆安全規程》,2012年,國務院安委會曾發出通知,在全國開展鋁鎂制品機加工企業安全生產專項治理。但是,這家涉事企業成了一個監管死角。
2014年8月4日,由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楊棟梁任組長、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江蘇省政府負責人參加的國務院“8·2”特別重大爆炸事故調查組召開全體會議。調查組根據暴露的問題和初步掌握的情況,對事故原因初步判定:問題和隱患長期沒有解決,粉塵濃度超標,遇到火源,發生爆炸,是一起重大責任事故。事故的責任主體是中榮公司,主要責任人是企業法人代表、董事長吳基滔等相關負責人。楊棟梁在調查組全體會議上指出,從初步掌握情況看,這家臺商投資企業安全生產問題十分嚴重,主要存在5大問題:
一是企業廠房建設的設計有嚴重問題。企業廠房沒有按照國家規定的二類危險品場所進行設計和建設,這類企業的廠房建設必須是單層,輕型結構,但中榮公司發生爆炸的汽車輪轂拋光車間為二層結構,且建筑間距不夠。
二是企業生產工藝路線設計、布局有嚴重問題。發生爆炸的車間不足2 000 m2,卻設計了29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上有16個工位,嚴重違反人和人之間、線與線之間的安全距離規定。
三是通風除塵系統存在嚴重問題。通風除塵系統設計不合理,沒有按規定為每個崗位設計獨立的吸塵裝置,運行不順暢,經常停停開開,除塵能力和效果嚴重不足。
四是車間內所有電器設備均沒有按照防爆要求配置。按照規定,危險品作業場所要求電器設備全部按照防爆要求配置,但車間內包括電機、閘刀、配電柜、電線、電纜等在內的電器設備,全不是防爆設備。
五是安全生產制度和措施不完善、不落實。沒有按規定每班按時清理管道積塵,造成粉塵聚集超標;沒有對工人進行安全培訓,沒有按規定配備阻燃、防靜電勞防用品;違反勞動法規,超時組織作業。
當地政府的片面發展觀
2014年8月4日新華網發表《人命關天的安全“紅線”為何被踐踏》評論指出,昆山“8·2”粉塵爆炸事故為這座全國縣級“首富”城市蒙上一層重重的陰影。面對近3 000家企業,在昆山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僅設了4個人的安全科,基層執法力量十分薄弱。顯然,在此前國務院安委會、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部署開展的安全大檢查中,當地沒有完全落實“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的要求。
“是誰在走形式、走過場?工作不落實?”國務院調查組組長、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在調查組全體會議上發問,“安監、勞動、衛生、商務等相關部門,為什么沒有發現問題?”
2014年8月12日,《中國經濟周刊》發表《昆山爆炸案曝地方政府親商之舉 招商引資無底線》的文章指出,4 000多家臺資企業,創造了位居全國百強縣之首的昆山50%以上的財政收入、60%以上的利稅、70%以上的銷售、80%以上的投資和90%以上的進出口交易額。10萬臺商及其家眷在昆山,其歷史功績不可磨滅。因此,昆山人的感恩戴德之心溢于言表,以至于當地政府曾經在香港《大公報》刊登廣告,直言不諱地宣稱臺商“來‘剝削的越多,昆山人民就越開心”。
“來幫我們投資的是恩人,來投資我們的老板是親人,能打開招商局面的是能人,影響投資環境的是罪人。”一時間在昆山婦孺皆知。此舉被媒體稱為“招商引資無底線”。而客觀上,其結果確實帶來了昆山經濟的飛速增長。在這一畸形發展觀的指導下,一名官員眼中的招商引資“昆山理念”是:政策環境是“老板怎么順心怎么辦”;法制環境是“老板怎么安心怎么辦”;服務環境是“老板怎么開心怎么辦”;人文環境是“老板怎么舒心怎么辦”。地方政府的“親商”之舉是列出一批“重點民營工業企業”,實施“掛牌保護”;探索“搖號抽查”方式,以“最大限度減少執法檢查次數”;對“隨便檢查企業”的執法單位“嚴肅追究問責”;將環保、安監部門納入“限制行為能力”監控名單;設立“企業安靜日”,其間企業免受監管;執法部門每年到企業檢查不能多于兩次。
可以說,釀成昆山“8·2”粉塵爆炸事故悲劇的深層次原因,是當地政府的片面發展觀,是突破底線的招商引資理念,是被異化的“政策紅利”,將環保、安全監管視為影響投資環境的罪人而造成監管缺位。而這一問題的存在,不僅僅局限于昆山一地。
楊棟梁指出:“調整經濟結構不能是一句空話,招商引資不能來者不拒,不要帶血的GDP,發展不能以犧牲人為代價。”楊棟梁強調,所有企業不分內外資,不分所有制,不分中央地方,不分大中小,都要嚴格遵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要盡快查清管理責任、認定責任人,讓違法企業付出更大代價,讓心存僥幸的企業受到震動,汲取血的教訓。事故調查組要依法依規加快事故調查,嚴厲追究企業的主體責任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及時公布調查報告,接受社會和媒體輿論監督。
國務院安委會確定,緊緊抓住粉塵火災爆炸事故多發生的煤礦、面粉、糖類、紡織、硫黃、飼料、塑料、金屬加工及糧庫等廠礦企業,立即在全國開展一次全面的粉塵治理專項檢查。同時,從2014年8月份開始集中5個月,針對礦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油氣管道、危化品、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以及存在粉塵爆炸危險的企業,在全國開展以“六打六治”為重點的“打非治違”專項行動,集中整治重大隱患。
編輯 邊 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