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龍++王立輝+王世玲+徐建軍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探礦、采油……很多企業把業務做到了海外,工人中不乏有大量的農民工、派遣工。針對“境外打工人”常常遇到的如何繳納工傷保險、如何認定勞動關系、如何鑒定工傷、如何賠償等問題,現結合案例一一解答。
工傷保險如何繳納
案例
張某大學畢業后,與國內一家油田公司簽約成為合同制工人。前不久該公司在非洲與當地的公司合作開發了一個油田,張某主動報名出國采油。在一次遭遇不明身份武裝分子襲擊中,張某受傷。張某出國時,國內公司停繳了他的工傷保險,說是在國外繳納,可國外的公司并沒有為其繳費。為此張某很糾結,不知道如何維權。
法官說法
《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繳納工傷保險費。《工傷保險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職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據前往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應當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參加當地工傷保險,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中止;不能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不中止。
《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條例》第十三條也規定:對外勞務合作企業應當為勞務人員購買在國外工作期間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但是,對外勞務合作企業與國外雇主約定由國外雇主為勞務人員購買的除外。《勞動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勞動者在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的情形下,有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權利。勞動者無論在國內或國外勞動,都應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都要對勞動者的工傷負責。同時,對外勞務合作企業應當為勞務人員購買在國外工作期間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二條規定,依照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
因此,派遣張某出國的國內公司應當給張某繳納工傷保險,并對張某的工傷負責。
勞動關系如何認定
案例
郝某是一位農民,不久前被一個私人工頭招聘到某建筑裝潢公司。公司同意聘用后,由該工頭給郝某辦理出國手續,帶到該公司設在南亞的建筑裝潢公司從事裝修工作。郝某在給當地一家貿易公司裝墻壁燈時,被鐵釘刺傷了眼睛。國內、國外的公司都沒給郝某上工傷保險,也都不承認與郝某有勞動關系。郝某找不到帶他出國的工頭,幾經輾轉后回國,得不到治療的眼睛已經失明。
法官說法
《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可以從所簽的勞動合同考察,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可依據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確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某建筑裝潢公司設在南亞當地的公司,是國內公司的一部分,國外公司應當視為國內公司勞動者的一個工作地點。《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國外的企業、機構或者個人不得在中國境內招收勞務人員赴國外工作。勞務中介是通過向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提供職業介紹服務,并收取一定職業介紹費用的活動。帶郝某出國的工頭應屬于非法中介。郝某和用人的公司存在勞動關系,郝某的工傷損害賠償,可要求所在公司的國內公司承擔。
工傷如何鑒定
案例
于某是國內某筑路公司的筑路工,一家已取得對外勞務合作經營資格的某公司,組織于某等一批人出國勞務,在南美為一中外合資企業修路。于某在工作中不幸遭遇龍卷風,被雜物砸傷腰部,導致脊椎多處骨折,不能起床行走。經過當地醫院治療,目前傷情基本穩定。于某想進行勞動能力鑒定,但不知道應該在國內還是國外進行。
法官說法
發生工傷后在哪兒進行工傷鑒定,這要看在哪兒繳納的工傷保險。如果在海外工作期間參加了當地的工傷保險,那就要按照當地的法律進行工傷認定、鑒定、理賠。如果在國內繳納的工傷保險,工傷認定、鑒定應回國內進行。如果回國鑒定,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勞動能力鑒定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并提供工傷認定決定和職工工傷醫療的有關資料。
因此,于某的勞動能力鑒定的地點選擇,需要根據其繳納工傷保險的具體地方而定。
沒上工傷保險咋賠
案例
趙某是一家煉鋼廠的工人,下崗在家待業多年。經朋友介紹,趙某辦了商務簽證去歐洲某地一家鋼廠工作。趙某上班時,一處停在空中2 m高的行車出現故障,抓斗中的鐵塊掉落砸中其頭部。趙某當場暈倒,傷勢嚴重。在當地治療一段時間后,趙某被廠方護送回國治療,并委托客戶一家進出口貿易的公司經理吳某代為照料。吳某為趙某墊付了20多萬元醫療費。趙某住院治療一段時間后,就回家靜養,可再無人問津他的病情。最近趙某一紙訴狀將吳某告上法庭。經過法庭調查,雖然趙某提供了相關證據,但不能證明吳某或吳某所在企業與趙某之間存在雇傭、派遣關系,法庭沒有支持趙某的訴訟請求。
法官說法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二條規定,用工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二條規定:依照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條例》第十一條、第二十七條規定:對外勞務合作企業應當與國外雇主訂立書面勞務合作合同;未與國外雇主訂立書面勞務合作合同的,不得組織勞務人員赴國外工作。勞務合作合同應當載明與勞務人員權益保障相關的下列事項:……(四)勞務人員社會保險費的繳納;(五)勞務人員的勞動條件、勞動保護、職業培訓和職業危害防護;……(八)勞務人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購買等。
《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還規定:對外勞務合作企業應當負責協助勞務人員,與國外雇主訂立確定勞動關系的合同,并保證合同中有關勞務人員權益保障的條款與勞務合作合同相應條款的內容一致。勞務人員在國外實際享有的權益不符合合同約定的,對外勞務合作企業應當協助勞務人員維護合法權益,要求國外雇主履行約定義務、賠償損失;勞務人員未得到應有賠償的,有權要求對外勞務合作企業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對外勞務合作企業不協助勞務人員向國外雇主要求賠償的,勞務人員可以直接向對外勞務合作企業要求賠償。勞務人員在國外實際享有的權益不符合用工項目所在國家或者地區法律規定的,對外勞務合作企業應當協助勞務人員維護合法權益,要求國外雇主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賠償損失。
然而,《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條例》第八條規定:對外勞務合作企業不得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以本企業的名義,組織勞務人員赴國外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商務、旅游、留學等名義組織勞務人員赴國外工作。
因此,由于趙某屬于非法出國勞務,其合法權益很難受到法律保護,維權之路將困難重重。
編輯 寧 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