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鈺
我就讀的地方是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海外學院,這里有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學生,但在課堂上大家都說同樣的語言——希伯來語。文化的差異變得有趣,特別是經常鬧出一些無傷大雅的笑話,大家會心一笑或者一句簡單的抱歉似乎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里的人因為猶太民族、猶太文化、猶太語言走到一起,而又都身在異國他鄉,所以建立起友好關系輕而易舉。
當然,以色列人本身也是熱情友好的,來到這里不久我就結識了不少以色列同學,經常參加他們的聚會活動,參與希伯來大學中文系的互動,也使我的語言進步很快。我開始喜歡上那種和當地人交流的感覺。
寒假的時候,我結束在土耳其的旅行坐飛機回以色列。當飛機平穩降落在特拉維夫機場時,我身邊的大叔用英語對我說“Welcome to Israel”,我笑著用希伯來語問他是不是以色列人。大叔用驚異的眼光看著我:“你會說希伯來語!你在哪里學的?”過海關的時候,海關關員也同我聊了幾句。突然我意識到這里有自己的學業、住所、朋友,這個國家從讓我不安到帶給我安心和留戀,只用了半年時間。
我試著接受這里的一切,這里的人、規則、氣候、風俗習慣,試著融入耶路撒冷這座城市。在我眼里,耶路撒冷這座古城和我的家鄉南京有些相似,她們都擁有悠久的歷史,都飽經滄桑,甚至她們都處在北緯32度上。這樣的認知讓我逐漸把耶路撒冷當做自己的城市,充滿了我的回憶和足跡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