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偉
【摘 要】1975年的全面整頓作為歷史轉折的前奏,改革開放的先聲,在共和國歷史上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鄧小平作為全面整頓的領導者,及時抓住歷史時機,大刀闊斧地進行各方面整頓,得到了黨和人民的中心擁護和愛戴。周恩來身為國家總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極力批判極左思潮,努力消除“文化大革命”給各個領域造成的嚴重后果,尤其是面對“四人幫”的干擾和破壞,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全力支持鄧小平1975年的全面整頓工作。本文將論述周恩來總理在政治、組織、經濟、人才方面對1975年全面整頓的重大作用。
【關鍵詞】周恩來;1975年;全面整頓;作用
1975年,身患重病的周恩來雖然沒有直接領導和參與全面整頓,但是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始終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破壞作了各種形式的斗爭,為1975年全面整頓的成功作了鋪墊。下面將分別從政治、組織、經濟、人才以及外交等方面來論述周恩來對1975年全面整頓的作用。
第一、周恩來同“四人幫”圍繞四屆全國人大人事安排斗爭的勝利為1975年全面整頓提供了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1974年是黨和國家領導權重新分配的關鍵時刻。為了開好十屆二中全會和四屆人大,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周恩來不顧自己每況愈下的身體,毅然擔負起處理黨和國家全面工作的重任,研究四屆人大的各項籌備工作的最后情況。周恩來在審閱各界代表名單時,致信中央政治局提議增加老干部的名額。在最關鍵的人事安排問題上,針對江青、張春橋等人竭力要將他們的親信安插在文化、教育、體育等部委的企圖,周恩來同鄧小平、李先念等交換意見,認為教育部關系重大,還是由剛恢復工作的老干部周榮鑫掌管為宜,文化部、體委從當時情況看可做些讓步。1974年12月23日,周恩來帶著病重之軀,以超人的毅力飛赴長沙,當面向毛澤東匯報四屆人大籌備情況和人事安排問題。毛澤東對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和國務院副總理的具體人選提了一些意見。
1975年1月17日,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根據中共中央的提議,任命周恩來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副總理有:鄧小平、張春橋、李先念、陳錫聯、紀登奎、華國鋒、陳永貴、吳桂賢、王震、余秋里、谷牧、孫健。從這個名單可以看出,一些重要部門的負責人都是工作得力的老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起家的“新生力量”只占極少數,確立了以周恩來、鄧小平為核心的國務院領導班子。這種國務院領導格局的形成,凝聚了周恩來為首的老一輩革命家的一片苦心,黨內健康力量得以增長,獲得了開展全面整頓應具有的權力,有利于實現四屆人大上提出的“四化”建設的目標,為全面整頓提供了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第二、周恩來主持工作期間集中精力抓國民經濟,為1975年全面整頓提供了經濟基礎。
林彪事件后,中央日常工作由周恩來主持。周恩來從1971年底開始,在相繼召開的一系列全國性的專業會議上始終堅持通過批判極左思潮和無政府主義來改變國民經濟下降的局面,使管理混亂、不講經濟效益的狀況有所改變,工農業生產有所好轉。1971年12月,根據周恩來的意見,國務院主持起草了《一九七二年全國計劃會議紀要》,提出了整頓企業的若干措施。1972年初,周恩來發現了由于“1970年大膨脹”所造成的“三個突破”問題(即職工人數突破5000萬人,工資總額突破300億元,糧食銷售量突破800億斤),指出要注意解決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國家計委根據周恩來的意見,起草了《關于堅持統一計劃,加強經濟管理的規定》,這個文件調整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修正草案)中若干過高的指標。這些措施使失衡的各種比例關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經過1972、1973年的努力,經濟形勢有了很打改觀。周恩來主持工作這段時間,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和糾正了“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因此,國民經濟逐步回升。1973年我國國民經濟各項主要指標都完成或超額完成了計劃,成為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這年生產鋼2522萬噸,煤41700萬噸,糧食5299億斤,棉花5124萬擔,都超過了歷史最高年產量,財政情況也是好的。這是周恩來等所作的重要努力的結果,也為1975年的全面整頓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整頓的經驗。
第三、周恩來“文革”中保護和解放了大批干部和高級知識分子,為1975年全面整頓提供了大量人才。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瘋狂地打擊和迫害大批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周恩來就在處境十分艱難的情況下,與林彪、“四人幫”展開巧妙的斗爭,保護了大批黨內外干部,尤其是“九·一三”事件后,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落實干部政策使遭受打擊和迫害的領導干部部分地恢復了名譽、安排了工作。正如鄧小平同志在《答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問》中所說的那樣:“‘文化大革命時,我們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處的地位十分困難,也說了好多違心話,做了好多違心的事。但人民原諒他。因為他不做這些事,不說這些話,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減少損失的作用。他保護了相當一批人。”
周恩來在保護干部中最大的貢獻是用各種辦法保護鄧小平的安全和健康。鄧小平早在1967年就隨劉少奇一起被當作“黨內第二號走資派”被打倒,1969年又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勞動,當時,周恩來就親自給江西省核心領導小組辦公室打電話,要他們馬上轉告程世清加以照顧。鄧小平在那里勞動的工廠負責人羅明也說:“保護鄧小平絕對安全的問題,是周總理指示的,我們要不折不扣地執行總理的指示。”“九·一三”事件發生后,周恩來及時抓住時機,果斷地向毛澤東建議,促成了鄧小平的復出,為鄧小平主持一九七五年的全面整頓創造了先決條件。
1973年春天,周恩來給毛澤東寫信,提出抓緊解放干部和平反冤假錯案工作。他還抱病主持政治局會議,逐個研究中央組織部提出的一個三百多人的保護名單。在這期間,周恩來還想盡辦法不斷排除干擾,恢復了一部分中央領導同志的名譽,重新安置一大批下放勞動和“靠邊站”的老干部到領導崗位,允許一批學有專長的專家、教授回到工作崗位。
周恩來維護了黨和國家的大局,保護和解放了相當一批干部和高級知識分子,這無疑為1975年的全面整頓提供了大量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全面整頓取得成功。鄧小平后來在回顧1975年全面整頓經驗時,曾經這樣說過:“一個人才可以頂很大的事,沒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1975年我抓整頓,用了幾個人才,就把幾個方面的工作整頓得很有成效,局面就大不一樣。”1975年整頓中,萬里、胡耀邦、胡喬木、張愛萍、周榮鑫、谷牧等富有經驗的黨政軍領導干部奮戰在全國全面整頓的各個“戰場”上,使整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作出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有一段對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中作用的評價:“周恩來同志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鞠躬盡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處于非常困難的地位。他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進行黨和國家的正常工作,為盡量減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外干部,作了堅持不懈的努力,費盡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破壞進行了各種形勢的斗爭。”這既是對周恩來的公正評價也是對周恩來在全面整頓中所起重要作用的最好說明。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48頁.
[2]童小鵬.《風雨四十年》(第二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470頁.
[3]程中原,夏杏珍.《歷史轉折的前奏——鄧小平在1975》【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5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