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經典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璀璨奪目的星星,它們不僅是無數圣人的智慧結晶,而且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的自我實現不僅是陶冶情操、豐富情感、形成健全人格的最佳途徑,更是傳承古老的中華文明的必然選擇。文章主要從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中的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經典閱讀來探討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的自我實現。
關鍵詞:大學生 ?文學經典閱讀 ?自我實現
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是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途徑,是陶冶道德情操的選擇,是認識人生、豐富情感、形成健全人格的方法。從浩如煙海的文學經典中,我們能夠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能夠汲取先人的偉大智慧成果,能夠形成前所未有的民族自傲感和民族自信心,所以大學生對文學經典的閱讀在網絡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顯得至關重要。大學生對文學經典的閱讀不僅僅是一個自修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傳承文化的途徑。
一、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本應對文學經典充滿興趣,本應通過對文學經典的閱讀來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是大學生在文學經典的閱讀中卻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文學經典閱讀的觀念淡薄
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文學經典閱讀的觀念呈現出日趨淡薄的勢頭,這種情況在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們不難發現,如今絕大多數大學生在閱讀中往往會主動選擇非經典作品來閱讀,而忽略那些經得起歷史和時代考驗的經典作品。除了為數不多的科班出身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會選擇文學經典來閱讀,大部分大學生還是更傾向于閱讀通俗作品,如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盜墓小說、玄幻小說、穿越小說等,這些通俗作品故事情節曲折離奇、一波三折、充斥著血腥、暴力、色情,這充分迎合了當代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吸引了他們的眼球,成為他們的閱讀首選。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通俗作品的閱讀對文學經典的閱讀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現在各大書店中通俗類作品的銷量往往要遠勝過文學經典作品的銷量,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文學經典閱讀的觀念淡薄的問題。
(二)文學經典閱讀的避繁就簡、避難擇易
事實上,為數不多的閱讀文學經典的大學生在選擇文學經典來閱讀時往往會避繁就簡、避難擇易,試圖走一條捷徑,他們往往會選擇篇幅相對短一些的,鐘情內容相對簡單一些的,偏愛思想性相對弱一些的,而對于那些大部頭的、長篇巨制的文學經典作品往往會“投機取巧”——翻翻目錄、看看簡介,或者干脆不予涉獵。最顯著的例子當屬當代大學生對四大名著的閱讀,作為一個中國當代的大學生,如果連四大名著都沒讀過,恐怕會讓外國人笑話的,但實際上,大部分中國當代大學生在面對原版四大名著的較長篇幅及晦澀難懂的半文半白語言時常常望而卻步,轉而選擇通俗直白的白話文簡讀本來閱讀,更有甚者僅僅翻看一下四大名著的目錄,或者百度一下四大名著的故事梗概。另外一些大學生在閱讀文學經典時會刻意避開其中難理解的篇目,只看容易理解、故事性強的篇目,例如就文學經典的體裁而言,大部分大學生更鐘情于小說,而規避詩歌、散文、戲劇。所以說大學生在文學經典閱讀中存在著避繁就簡、避難擇易的問題。
(三)文學經典閱讀的功利化傾向
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在閱讀文學經典時是帶著很強的功利性目的的,并不是單純從審美的角度來閱讀文學經典。目前大學生的這種閱讀的功利化傾向本身就是不正確的,它可以分成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理工科的大學生,他們對文學經典的閱讀是為了應付大學語文課的期末考試,不掛科是部分大學生的終極追求,所以他們不得不隨便翻翻那些文學經典,充其量只是囫圇吞棗。另一種情況是文科的大學生,他們大多數情況下是為了完成老師課上布置的作業,或者自己在寫作中需要用到某部文學經典中的名言警句來增強自己文章的說服力。這部分大學生中也有少數科班出身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他們閱讀文學經典是為了給寫畢業論文打下良好基礎,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喜愛,由此可見,大學生對文學經典的閱讀并不是出于怡情養性,體會文學經典的美感、深刻性和思想性,而是呈現出文學經典閱讀的功利化傾向。
二、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中的問題產生的原因
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學生在對文學經典的閱讀中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不利于文學經典閱讀在大學生中廣泛展開,反而會嚴重阻礙大學生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追根溯源,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讀圖時代對文學經典閱讀的沖擊
隨著當今信息技術和網絡的高速發展,人們不知不覺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讀圖時代(也叫新媒體時代)。讀圖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文學傳播的媒介不再單一化,而是變得多樣化,如電子媒介、數字媒介等新媒介的產生都嚴重沖擊著傳統的書面文字媒介。讀圖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以文本形式呈現的語言文字的吸引力遭到弱化,以圖像方式呈現的視覺材料的觀賞性得到強化,對于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來說,這是不需要通過閱讀文本的語言來營造的一個頭腦的世界。大學生似乎在視覺娛樂中見證了真實的歷史和現實,不再需要通過閱讀文學經典這種傳統的形式來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令人擔憂的現狀。如今在大街、公交車、餐廳等公共場所中,隨處可見的是大學生們手里拿著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等,而卻很少看見大學生在這些公共場所中手捧著一文章學經典在津津有味地讀,大學生茶余飯后談論的焦點往往是韓國歐巴、英美大長腿,而不是中國文人、民族英雄,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讀圖時代的到來對文學經典閱讀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二)快節奏的生活對文學經典閱讀的阻礙
當今時代是一個注重速度、追求快節奏的時代,任何人都不想落在別人后面,更不想被時代所淘汰,每個人都呈現出一種與時間賽跑的狀態,普遍信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更是緊跟時代的步伐,緊抓時代的脈搏,其一切行為都追求一個“快”字。他們拼命奔跑,在他們的周圍充斥著快餐式文化、快餐式消費,也正是這種快節奏的生活,讓如今的大學生們無法靜下心來去細細品讀文學經典,更不必說去思考人生、體味人生。閱讀文學經典本應是一個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傳承文化的過程,但在部分大學生看來,閱讀文學經典卻是一個既費時間又費精力的過程,一個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過程,一個與時代節奏不符甚至是與時代節奏相抵牾的行為。我們暫且不論他們的這種想法是否正確,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快節奏的生活的的確確讓部分大學生們無暇閱讀文學經典,毋庸置疑,快節奏的生活對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的展開的確是一個不小的阻礙。
(三)大學生面臨的壓力對文學經典閱讀的阻撓
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大學生們似乎是許多人所羨慕的群體,在常人看來,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儼然天之驕子、時代寵兒,但實際上,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21世紀,大學生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讓人窒息的壓力。眾所周知,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在數量上遠遠少于21世紀的大學生,當時僅僅讀一個普通大學,畢業后也往往有幾份合適的工作等著他們去挑選。相比較而言,21世紀,除去那些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大多數普通院校的大學生面臨的是“畢業即失業”,試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哪有心情去閱讀文學經典?他們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考各種證書,培養各種技能,參加各種社會實踐上,力求這些在畢業后能成為面試時取勝的籌碼,他們認為閱讀文學經典并不能為他們的職場加分。事實上,表面光鮮亮麗的大學生有來自多方面的壓力,父母施加的壓力、老師施加的壓力、社會施加的壓力,這些壓力讓他們緊張得喘不過氣來。閱讀文學經典應該是在一種身心放松、自由自在的狀態下進行的,試問在重重壓力下,在一種緊張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的狀態下,大學生們怎么能無所顧忌、自由自在地擷一文章學經典,靜靜品讀呢?由此可見,大學生面臨的多重壓力嚴重阻撓了他們對文學經典的閱讀。
三、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經典閱讀
文學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文學中璀璨奪目、熠熠生輝的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進行文學經典閱讀無疑會陶冶其情操,豐富其情感,塑造大其健全人格,所以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經典閱讀應該引起國家、社會以及大學生自身的關注。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經典閱讀呢?本人認為主要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教育部門將文學經典閱讀納入大學生畢業考核體系
文學經典閱讀在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經典閱讀勢在必行。教育部門掌握著教育的命脈,能引導教育的合理展開,因此在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經典閱讀上教育部門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教育部門應該將文學經典閱讀納入到大學生畢業考核體系中,也就是說任何大學、任何專業的大學生如果想順利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都必須通過文學經典閱讀這項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背誦文學經典中的重要篇目或名言警句;例如背誦《論語》十則、背誦《孟子》中的經典篇目等。這種考核形式適用于文學經典中的詩歌,不僅可以復習高中時所學的一些詩歌,還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為今后走向社會與別人溝通提供良好的語言素材。2.寫關于某部文學經典的讀后感;這種考核形式適用于文學經典中的小說,寫讀后感是大學生對文學經典的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它可以透漏出大學生對文學經典的理解以及閱讀某部文學經典給自己帶來的啟迪。3.聽中文專業的文學經典閱讀課,并作聽課筆記;這種形式適合于非中文專業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的文學素養相對弱一些,聽課可以讓非中文專業的學生接受文學經典的熏陶,記筆記可以強化他們對文學經典的記憶。
(二)大學開設文學經典閱讀課程
我國的一些大學開設了“文學經典閱讀”這門課程,但大多是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將其他專業的學生忽略了,不得不說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為了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經典閱讀,應該在中國的所有大學開設文學經典閱讀課程,當然針對的群體應是所有中國在校大學生,不分專業,不分年級。當然,文學經典閱讀課程的開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文學經典閱讀課程所選講的文學經典不宜太難。我們都知道一些非中文專業的大學生文學素養相對弱些,太難的文學經典篇目他們接受起來會比較困難,所以授課教師要選擇相對簡單的、易于他們接受的篇目;2.文學經典閱讀課的趣味性要加強;部分非中文專業的大學生對文學經典課會有一些排斥,所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會事倍功半,因此授課教師要注意提升此課程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樣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媒體加強對文學經典閱讀的宣傳
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進入了一個讀圖時代,也可稱其為“新媒體時代”。讀圖時代的到來對文學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影視作品對文學經典的閱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也為文學經典提供了一個新的傳播媒介,所以,要利用好媒體這把雙刃劍。媒體對文學經典閱讀的推廣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文學經典的影視化。依據文學經典的本來面目拍攝電視劇或電影?,F在的大學生被網絡化,沉浸在“讀圖”中,他們在閑暇時更愿意看一集電視劇、一部電影,把文學經典拍攝成電影勢必會吸引他們的眼球,觀看影視作品也會激起他們對原著的閱讀興趣,但媒體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實事求是,不能把文學經典改得面目全非。2.多開設文學經典閱讀節目?,F在的電視節目五花八門,但大多是本著娛樂大眾的目的,缺少有深度、有思想的內容,在電視上開設文學經典閱讀的節目可以提升大學生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興趣。中央電視臺有一檔節目叫百家講壇,其中會有一些名家繪聲繪色地講解文學經典,這一節目吸引了許多大學生。其他頻道也可以開設類似的節目,在節目中介紹文學經典,引導大學生正確進行文學經典閱讀。試想如果全國各個省級和地方電視臺都有專門介紹文學經典的節目,勢必會對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經典閱讀起到顯著作用。3.明星代言文學經典閱讀。現今的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追星情結,明星代言的東西在他們看來肯定是好的,所以他們會爭著搶著購買。如果讓明星來代言文學經典閱讀,那么一定會引起大學生對文學經典閱讀的重視及對文學經典閱讀的“消費”。當然,這并不是將文學經典作為商品,而只是利用媒體和明星效應來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經典閱讀。
(四)豐富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的形式
文學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源泉,對待文學經典我們應該懷有虔誠的態度。但文學經典閱讀的展開不一定非要是每個大學生都拿著一本厚厚的書在艱難地讀著,文學經典閱讀的形式應該多樣化,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形式:1.舉辦辯論賽。辯論賽是大學生比較喜歡的比賽,以文學經典內容為主題的辯論賽,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生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而且可以促使大學生對文學經典深入思考。2.舉辦有獎文學經典知識問答比賽。大學生喜歡刺激、有挑戰性的東西,不喜歡呆板、常規的東西,知識問答比賽有挑戰性、競技感,勢必會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另外獎品的設置也是吸引大學生閱讀文學經典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采用這種有獎文學經典知識問答比賽的形式,勢必會收到很好的效果。3.開設文學經典閱讀的大型講座。講座是接受學術熏陶的良好形式,也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傳播知識文化的形式。可以邀請名人名家進行大型講座,宣講文學經典閱讀的重要性,在講座上還可以免費贈送一些文學經典給大學生,書中可以寫一些名家勉勵大學生讀書的名言警句,這種形式有利于文學經典閱讀在大學生中的普及。
四、結語
文學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是一個民族文人的智慧成果,也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源泉。從浩如煙海的文學經典中,我們看清自身的渺小,宇宙的浩瀚;從字字珠璣的文學經典中,我們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民族精神的自強不息;從燦若星辰的文學經典中,我們體味歷朝歷代的興衰,時代進步的精髓。每一次翻看文學經典都是與智者對話的過程,與歷史共興衰的過程,與民族同甘苦共患難的過程。當代大學生應該深刻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更應該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任,因此當代大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地閱讀文學經典,在閱讀文學經典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和健全的人格,肩負起當代大學生的重大使命。周恩來總理曾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如今的我們不僅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更要為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而讀書。
參考文獻:
[1]孟繁華,張學東.重讀經典與重返傳統的意義——與孟繁華先生對談[J].朔方,2009,(11).
[2]丁桂香.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4,(12).
[3]莫小艷.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閱讀狀況初探——以山西師范大學為例[J].劍南文學,2013,(8).
[4]楊棣.關于大學生文化經典閱讀[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5]許軍峨.論文學經典與大學生精神家園的建構[J].理論學刊,2008,(6).
[6]陶東風.大話文學與消費文化語境中經典的命運[J].天津社會科學,2005,(3).
(姜艷艷 ?遼寧大學文學院 ?1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