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剛
摘 要:貧困生是民辦高校的特殊群體,要使貧困生從思想上解困,與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單純給予物質上的資助是遠遠不夠的。民辦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過程中必須從貧困生的實際出發開展勵志教育,提高其應對挫折的能力,幫助貧困生正確認識貧困,全面地了解評價自己,建立自尊、自強、自信的理念,積極融入集體,順利成長,實現成才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資助工作的有效性,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貧困生;資助;民辦高校;勵志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3-0148-02
貧困生是民辦高校的特殊群體,現實中,許多貧困生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出現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感受不到大學生活的幸福。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雖然保證了他們不失學,但是窘迫的經濟條件給他們帶來的生活壓力和思想負擔,不是單靠經濟資助就能解決的。有效開展貧困生勵志教育,使之能夠享受到大學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不僅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也是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遠離心理貧困、構建美好精神家園的需要。所以,開展貧困生勵志教育是民辦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刻不容緩的任務,也是提高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的需要。
一、民辦高校開展貧困生勵志教育的必要性
“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目標不僅要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激勵貧困生成長成才。”[1]樹立自信心和自強意識,使之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質實現全面發展。通過在長春大學旅游學院走訪調查發現,為數不少的貧困生存在較為嚴重的思想、心理問題,表現為缺乏自立自強精神、誠信意識的不足、感恩思想的淡薄,甚至對社會悲觀失望,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學習生活,影響其目標、定位以及前進的動力,并最終影響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開展勵志教育,幫助貧困生走出思想困境,用健康的心態來面對社會,以正確的人生態度去制定目標、奮斗成才就顯得尤為重要。
開展貧困生勵志教育,可以解決貧困生進入民辦高校后的彷徨和無奈心態。一些高考成績比較好的貧困生在考入民辦高校后陷入了四顧茫然之中,不知道怎樣給自己定位,認為就讀民辦高校是人生的無奈,而不是帶著幸福、渴望和憧憬的心態去學習、生活,只是慨嘆命運不公。在這樣的心態下,貧困生難以認清自身的潛力、優勢和價值,難以發現自身的閃光點,理解不了“苦難是人生的財富”的意義,因此,針對這種認識上的偏差,民辦高校及時開展勵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開展勵志教育能夠解決民辦高校貧困生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民辦高校貧困生自我認知的偏差表現為自卑和過度自尊交織,認為貧困是很丟臉的事,怕被同學瞧不起,因此對生活上的困難采取回避態度,很少參加同學聚會,獨來獨往,“寧肯節衣縮食,也不承認自己家貧、不向外界求助,而是獨自承擔心理和經濟壓力。”[2]在人際交往上,民辦高校貧困生雖然渴望交往,但由于害怕被人嘲笑寒酸,因此沒有自信與同學交往、溝通,久而久之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在學習上不思進取,甚至自暴自棄。
開展勵志教育能夠幫助民辦高校貧困生正確對待學業、就業的壓力。在貧困生看來,改變自身和家庭命運的唯一出路是努力學習,因此貧困生承受著巨大的學業壓力,使之長期處于一種緊張壓抑的狀態。在這種心境下學習,久而久之極有可能喪失學習信心導致學業失敗。在就業競爭中民辦高校貧困生明顯處于劣勢,他們在學歷上沒有優勢、沒有關系可依靠、自身綜合素質欠缺,所以民辦高校貧困生在面臨就業問題時整天憂心忡忡,因而,開展勵志教育幫助貧困生正確對待學業、就業的壓力尤為必要。
二、民辦高校開展貧困生勵志教育的路徑選擇
“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目的不是簡單地進行經濟幫扶,而是通過資助工作使貧困生更好地獲取知識、掌握生活的技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3]民辦高校開展貧困生勵志教育,關鍵在于培養貧困生自立自強精神,幫助其重拾生活的信心,樹立昂揚的斗志,勇敢地接受生活的考驗。首先要教會貧困生正確面對困難,樹立自立意識。民辦高校要針對學生之間貧富差距較大的實際,通過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貧困生認識到貧困不是他們的缺點,不能掩蓋他們的優點和能力,要學會看到自己的優勢,正視自己的不足,幫助貧困生挖掘自身的潛力,建立自信,樹立自立自強精神。
民辦高校在開展勵志教育過程中要重視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開展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貧困生走出心理困境。首先,民辦高校要根據貧困生心理敏感的特點,充分尊重貧困生意愿,注意保護其隱私和自尊,消除貧困生受助時的心理隱患,幫助貧困生解決后顧之憂,使貧困生基本消除單純因經濟原因而導致的心理焦慮。其次,民辦高校要在貧困生中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一方面提高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使貧困生能正確看待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心理素質拓展、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報告會等幫助貧困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調適技巧。另外,要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以便有針對性地掌握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理。再次,要做好貧困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工作。對于有心理問題的貧困生,民辦高校應有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教會他們掌握自我接納、自我排解、自我調適的方法和技巧,引導他們逐漸走出心理陰影。對于心理問題較嚴重的貧困生,還需進行及時特殊的心理治療。同時,民辦高校應注意創建一個關愛環境,給貧困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應有的理解,營造平等、團結、互助、互愛、和諧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建立激勵助學機制是開展貧困生勵志教育的根本方法,能有效激發大學貧困生爭取進步的動力,擺脫“受人施舍”的思想影響。首先,民辦高校要注重資助工作的頂層設計,構建貧困生物質激勵機制。從2015年春季學期開始,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建立了國家助學金與學習及日常行為表現掛鉤制度,不僅解決了助學金申請對貧困生之間以及貧困生和非貧困生之間存在的公平性問題,而且有效激發了貧困生爭取進步的動力,改變了以往“免費午餐”式的資助。為了消除輔導員在獎學金、助學金評定過程中暗箱操作的現象,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積極優化勵志獎學獎、國家助學金評定方式,即“學生申請——學校抽樣調查——民主評議——學校審核的方式”,消除了人為的分配不公。其次,民辦高校要注重對貧困生進行精神激勵。第一,要善于發現貧困生所取得的成績,發揮表揚的作用,及時進行適當的表揚或予以肯定,增強貧困生進步的動力。第二,要實施教育關懷,引導貧困生積極面對貧困帶來的人生磨礪,重拾生活的勇氣,樹立成才的信心。第三,要發揮好榜樣的作用。一方面要進行正面教育,引導貧困生正確認識困難,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念。另一方面要宣傳優秀貧困生事跡,注意挖掘貧困生身邊的典型,尤其是對其中綜合表現突出者、艱苦奮斗者、誠實守信者等進行宣傳,用身邊的典型來教育貧困生,引起他們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斗志,增強貧困生克服困難的信心。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在2015年春季學期開學伊始舉辦了優秀貧困生事跡報告會,請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王映森同學以自身的求學經歷、堅持不懈的奮斗歷程來感染、激勵其他貧困生,幫助貧困生放下思想包袱,樹立自立意識,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對于民辦高校而言,開展大學生勵志教育的第一要務是采用實踐育人的方式,增強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感,磨煉其堅強的意志,樹立逆境成才的信念。首先,民辦高校要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有償性質的社會資助項目,通過社會服務實現自強。“2012年秋季學期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積極拓寬社會資助的主渠道,經過多方努力爭取到了長春歐亞集團的勤工助學項目,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其中,按照項目的要求以帶薪實習的方式到歐亞集團所屬賣場工作,在工作中了解社會、了解未來從事的行業,體驗到經濟資助來之不易。”[4]其次,民辦高校要積極組建以貧困生為主體的社會服務社團組織,為貧困生提供鍛煉平臺,使貧困生不再感覺力量單薄,而且還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再次,民辦高校要組織貧困生群體廣泛開展各種勤工助學活動,努力爭取為更多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的機會,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積極統籌勤工助學崗位,選拔優秀貧困生到各部門擔任助教、助研、助管,激勵貧困生在勤工助學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實現技術培養、法制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整個勤工助學活動中去,幫助貧困生實現學習、資助與就業一體化。
總之,民辦高校要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在開展貧困生勵志教育的過程中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態度,正確認識貧困生的特點,維護好學生的切身利益,將《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落到實處,使貧困生在接受勵志教育后學會正確對待自己,以奮發有為的態度去生活、學習,在努力學習、堅強的生活中逐漸提高擺脫貧困、創造幸福的能力,增強其承受挫折和打擊的能力,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地發展,使之更加順利地完成學業,使貧困生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得到真正提高,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仲晨星,趙貴臣,李妍.民辦高校貧困學生認定的特性分析[J].理論觀察,2013(2).
[2]張釗,趙貴臣,仲晨星.關于城市困難職工家庭學生資助工作的幾點思考[J].理論觀察,2014(11).
[3]高文娟,仲晨星.略論傳媒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為例[J].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2012(3).
[4]魏嬌.民辦高校增強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的對策[J].學理論,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