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榮++劉春麗
摘要:借助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以湖北省宜昌市為例研究城區生態景觀格局。通過對宜昌市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分析,對城市進行定位,探討城市景觀格局與景觀生態功能的聯系和相互作用,本著建設具有生態景觀特色的水電旅游城市的原則,探討了宜昌城市規劃合理利用地理環境的方略與措施,并具體闡述了宜昌城市生態景觀設計方法。形成了以突出宜昌市城區總體景觀環境、建設城市景觀控制體系為目標,進一步改善宜昌市的生態環境并形成綠色、循環、可持續的生態景觀建設格局。
關鍵詞:宜昌;景觀;設計;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A
歷史自然概況
宜昌,古稱夷陵,位于湖北西南部,長江中游,位于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多樣,境區內有山區、平原、丘陵,是鄂、渝、湘三省市的交匯地[1],風景秀麗,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曾經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發展的重要地望。更是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所在地,宜昌也成為湖北省省域的副中心城市。
宜昌位于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水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城區有大面積的天然綠地,是適合人類聚居植物生長的良好地域。
近年來,隨著三峽工程的不斷建設,以及國家推行的中部崛起戰略目標的實施,宜昌及周邊地區得到迅速發展。但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口的遷徙,原有的自然資源不斷地遭受蠶食,生態環境也受到破壞。雖然城市綠地面積有一定數量的增長,但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又有一些綠地被侵占,城市的發展被迫靠近河流和山體,對于城市的生態景觀格局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宜昌要建成旅游名城,不單依靠水力發電,更要合理的利用地理和自然資源優勢,在城市規劃中,體現出山水園林城市的文化內涵與城市意象,使自然資源與人文有機結合,形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使宜昌發展成為人類宜居的生態城市之一[2]。
一、宜昌城市形象定位分析
(1)“水電之都”宜昌的水資源豐富,城市的最大的資源優勢是水電,國內兩個較大型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都位于宜昌市,說宜昌是“世界電都”都毫不夸張。
(2)宜昌市境內風光旖旎,素以三峽旅游為聞名,宜昌是全國11個重點旅游城市之一。宜昌境內有三游洞、白馬洞、桃花村、玉泉寺等眾多歷史文化古跡和風景名勝。因神農氏(炎帝)曾在此遍嘗百草而得名的神農架,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原始森林,林中古樹參天,野花遍地,珍禽異獸時有出沒,是休閑避暑、滑雪賞景、探險獵奇的好去處[1]。
(3)宜昌坐落在長江的二三階地上,兩側多是低山和丘陵,有良好的天然植被;在宜城城區也有大面積的天然綠地和人工綠地,城市公園數量多、規模大,具有成為山水園林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二、宜昌市景觀設計方略
“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城市”是現代社會城市建設的一個主題,也是指導宜昌市成為“山水園林城市”的主題。2001年,江澤民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就提出了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是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的生態文明理念。宜昌應該充分發揮“城在綠中,綠在城中,人在綠中”的城市風格和魅力。在城市的景觀設計中,要正確的把握“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的三大原則。城市是開放的、包容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景觀規劃設計歸根結底是為了城市的居民創造出更加宜居、和諧的生活空間,用最小的投入、最合理的維護,充分合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優勢,最終達到城市景觀設計與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底蘊相互融合,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城市環境。
1、借山
宜昌得名于“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的山川地勢而得名,地貌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引起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所以空間層次十分豐富。以借山的手法,對山體景觀采取三種處理手法,臨江的山體形態豐富、樣式多變,應著重保護山體形態、豐富植被色彩;在城區的山系,應該適度開發,營造休閑娛樂環境;城東的連綿的山體應當禁止開發,保護生態環境。在主城區的江對面有一座磨基山,磨基山是宜昌市的第一制高點,因此,在山上設置生態公園和觀景臺再合適不過,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保留山的本色,無論是從城區放眼望去,還是從游船上觀賞,都能夠感受到山川自然的壯麗。結合景觀規劃和城市結構布局,布設類型豐富、分布均衡的綠地廣場,公園布局依山傍水,與自然山形、水體貫通,將自然引入城市中心[3]
2.親水
宜昌城區的建設不僅應該“借山”,而且還要“親水”。長江哺育了宜昌,宜昌因江而立、因江而榮。所以宜昌的城市景觀建設應當將這種“水文化”體現出來。能否運用好水是一個城市有沒有靈氣的重要體現。黃柏河位于西陵峽口,是三峽游覽的起點,也是宜昌市總體規劃制定的旅游、度假、娛樂服務區,是宜昌市景觀核心區之一。在水體景觀的開發利用中,應該對江上的水上活動予以嚴格控制,建設橋梁水上景觀;對水庫和運河的維護應該增加自然情趣,適度的布置小品景觀。
3.顯綠
宜昌作為公認的山水園林城市,城市中自然少不了綠色。夷陵廣場、五一廣場和城市中的各大公園都種植了大面積的草坪,東山大道兩旁郁郁蔥蔥的桂花樹,城區中有成片的水杉林,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是仍舊存在缺憾和欠考慮的地方。應當以景區建設為基礎,強化多類型的植被,形成多覆蓋、多種類的綠化系統。一種是生態保持性植被,作用為周邊的山體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的植被;二是游覽性質的綠地,和景點充分結合;第三種是生態風景林,是宜昌本地的鄉土樹種為主;四是生活性綠地,為市民提供休憩和生活空地;最后是水生濕地植被,體現了物種的多樣性。
4.夜景觀設計
宜昌既是“水電之都”,又被譽為“三峽明珠”,因此要營造出絢麗多彩的城市夜景觀,都市夜景觀應當能夠勾勒自然山體、大型建筑的夜景輪廓,點亮城市街道與江岸線;同時采用泛光照明的方式,突出標志性的建筑或是建筑群。最后還要使城市公共活動得到延伸,烘托出宜昌城市的夜景氣氛。讓宜昌成為當之無愧的“水電旅游之都”。
結語
二十一世紀是充滿活力和生機的世紀,面對發展所帶來的新機遇,宜昌市的城市建設宏偉藍圖正在逐步的實現,我們相信,一個發達、生態、繁榮美好的景觀旅游城市必將展示在世人的眼前。
參考文獻
[1]5宜昌市志6編寫組.宜昌市志[M].合肥:黃山出版社, 1999.
[2] 武思標.淺談宜昌城市景觀特色塑造中國分類號:TU984.2《藝術傳媒》2009.9上旬刊
[3]陳韋胡躍平肖志中.一個全過程的城市設計實踐———宜昌市中心城區景觀規劃
作者簡介:劉斯榮老師,女,(1971——),籍貫:湖北襄樊,學歷:碩士,民族:漢,就職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職位:教授研究方向:生態景觀、裝飾設計、室內設計等。
作者簡介:劉春麗,女,(1990——),籍貫:山東菏澤,學歷:碩士,民族:漢,就讀單位:湖北工業大學,研究方向:生態景觀,寄書地址和電話: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南湖湖北工業大學電話:15107138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