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開發建設項目的數量與日俱增,開發建設項目與水土流失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本文立足開發項目建設水土流失的特點,通過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成因剖析,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科學舉措。
關鍵詞:開發建設 水土流失 對策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b)-0000-00
作者簡介:任新星(1976-),女,漢族,陜西商州人,本科學歷,工程師 ,從事陜南土石山區的水利水土保持工作。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成因
1.1 缺乏水土保持的意識
在市場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是無可厚非的,遺憾的是,人們在開發建設項目中缺乏主動進行水土保持的意識,有些人認為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是政府的責任,微觀主體與之無關,有些則是不愿意付出保持水土的成本,總之,對保持水土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是相關問題產生的源泉[1]。
1.2 資金支持不到位
資金缺乏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進步面臨的一大障礙,在經濟發展中的資金已經不足,應用到保持水土上的資金更是嚴重匱乏,有些是信用體制缺乏,資金不到位,有些是直接沒有資金投入。資金的匱乏直接導致了許多水土保持的工作無法正常開展,一些水土保持工程無法投入建設、使用。
1.3 缺乏專業型人才與技術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表現,人才是其中的關鍵。防治水土流失是一項極具專業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專業型人才支持、技術支撐。然而,在我國開發建設項目實踐中,擁有的大多是進行開發、建設的人才,針對水土保持的人才與技術鳳毛麟角,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水土的保持,開發建設項目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則屢見不鮮,技術與人才的缺乏已經嚴重制約了水土保持工作。
1.4 破壞地表土壤與植被
無論是對自然資源的開發還是進行地表的建造,開發建設工程都會與地表土壤與植被發生直接的交集。在自然狀態下,地表植被的存在可以有效緩解雨水對土壤的直接沖擊,另外,地表植被對土壤水分的利用也降低了土壤的含水量,進而減少了溝間侵蝕。在開發建設項目中,由于項目的需要而破壞地表土壤與植被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造成了大量土地的裸露,這就為水土流失創造了條件。同時,地表植被被破壞也往往容易引起該地區風力侵蝕的加劇。
1.5 未保護好水土保持設施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工程逐步增加,形成了許多有助于水土保持的設施,這些設施的存在對于水土的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開發建設項目的施工工程可能與這些設施發生沖突,迫于項目的壓力破壞了已有的水土保持設施。有些破壞是在無意之中形成的,有些破壞則是在進行了利弊權衡之后的無奈選擇。
2 治理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對策
1、防治水土流失,意識先行
意識的能動作用指引著人們的生產實踐活動,認識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是解決水土流失問題的先決條件。無論是加大資金的投入、吸引專業人才或是利用水土保持設施,沒有對水土流失問題的重視都是無從談起的。所以,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生態觀念,確保保持水土成為人們內在的認可外在的行動。
2、擴寬融資渠道,尋求資金支持
資金提供了保持水土的物質基礎,資金的來源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投入。然而,財政的投入畢竟數量有限,因此,必須拓寬資金的來源,使用多方資金投入到水土保持中[2]。比如,開發建設項目方的資金、企業資金、社會組織資金都可以考慮到資金來源之中,這就為防止水土流失的各項工作提供了物質條件支持。
3、培養專業人才,掌握先進技術
對人才的培養不應局限于只創造經濟價值,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能夠對生態環境產生正效應的人才也是當今教育體系應該考慮的課題,這就從全社會的角度提出了要求。另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盡快掌握水土保持的先進技術也是必不可少的,這與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不謀而合。
4、保護好地表土壤與植被
地表土壤與植被的重要意義在上文已經闡述,項目單位與施工單位應該時刻牢記在開發建設中自身的職責,必須尊重自然,保持自然生態環境其本身應有的狀態,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對于已經破壞的地表植被應該想方設法進行彌補,以自然恢復為主,綜合治理,爭取恢復地表植被原有的重要生態作用。
5、利用好水土保持設施
針對破壞已有水土保持設施的現象,需要政府相關執法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對相關行為進行協商、整改甚至處罰。同時,相關施工方也應加強自身內部的監督與管理,從源頭上杜絕破壞水土保持設施的行為。針對具體的施工人員也要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施工技能培訓,提高其在保證開發建設項目質量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保護好生態環境的能力,并使其樹立法治觀念,防治水土流失。
3結語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人們向自然界索取時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開發建設項目要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避免水土流失的發生,對于已經存在的破壞現象要千方百計予以治理,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學文,孔德樹,唐繼斗,郭宏忠.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指標與方法體系探討[J]. 中國水土保持. 2006(06)
[2] 周月敏,吳炳方,李強子,黃慧萍. 水土保持監測系統信息平臺實現方法(II)——平臺更新維護系統[J].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