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舊增長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傳統增長動力雖然在減弱,但仍然是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主要支撐。由于以全面創新為內涵的創新驅動發展模式還未最終形成,應對經濟持續下行壓力應該雙管齊下。面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新常態,河南省要持續用好傳統的投資、出口、消費三大發展動力,加快培育改革、開放、創新三大新興發展動力,著力打造傳統動力與新興動力相結合的“混合動力”,從而實現河南經濟逆勢增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階段走出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混合動力;區域發展;新常態;創新發展;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5)12-0011-04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河南發展寄予厚望。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讓中原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更加出彩”,李克強總理希望“河南成為國家的重大戰略支撐”。為了不辜負中央的厚望和要求,為了推動河南“十三五”發展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河南需要著力打造傳統動力與新興動力相結合的“混合動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源。
一、河南“十三五”發展需要打造“混合動力”
長期以來,投資、消費、出口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處于主導地位。以最終消費為例,2012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2013年為50%,2014年為51.2%。但在新常態下,這“三駕馬車”的主導地位受到削弱,投資增長乏力,短期內消費需求和國際市場需求也難有大的起色,穩增長難度加大。
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①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甚至是顛覆性的變化。因此,“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環境、面臨的任務都將發生新的變化。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經濟發展正從傳統動力向新興動力轉變。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支撐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勞動力、土地、資源等傳統要素供求關系,以及生態環境等外部約束趨緊。人口老齡化加快使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勞動力供求關系趨緊,導致企業用工成本明顯上升。工業化、城鎮化對耕地的占用與耕地保護紅線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建設用地成本持續上升。隨著國際競爭日益加劇,我國引進先進關鍵技術的難度與成本也在加大,與國內要素結合形成的發展驅動力有所減弱。在傳統要素優勢和比較優勢弱化的條件下,必須通過加大創新力度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增長動力機制的轉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這是從我國發展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現實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②,對“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
收稿日期:2015-11-30
作者簡介:李庚香,男,河南省政協常委,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研究員(鄭州450002)。
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新舊增長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傳統增長動力雖然在減弱,但仍然是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主要支撐。由于以全面創新為內涵的創新驅動發展模式還未最終形成,應對經濟持續下行壓力應該雙管齊下,一方面要推動包括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模式業態創新在內的全面創新,加快實現供給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還要挖掘傳統發展動力潛力,不斷拓展發展動力新空間,煥發傳統發展動力新能量。因此,在原有發展動力減弱的情況下,如何加快培育發展新動力,實現新老動力的平穩轉換,成為“十三五”時期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③
河南省同全國的情況一樣,傳統產業比例過大,發展的動力在減弱;新興產業規模偏小,動力還沒有完全形成,動力轉化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現實難題。因此,“十三五”期間,河南省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力爭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人均指標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部分領域和區域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④,必須充分認識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持續用好傳統動力,加快培育新興動力,著力打造“混合動力”,實現河南經濟逆勢增長。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眼睛只盯著新興動力,而忽視傳統動力應有的基礎推動作用,或者還一味倚重傳統動力,而不注重培育新興動力,經濟發展就會失去平衡。
二、深刻認識“混合動力”的基本關系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必須努力讓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與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一是要充分認清“三駕馬車”的內在潛力。“十三五”時期,要繼續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有利于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靠國內需求拉動,避免依靠出口造成外部風險。企業家馬云有個形象的比喻: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其實是“兩馬一?!?,出口、投資是馬車,而內需絕對是牛車,內需是中國經濟的未來。從這個意義上,擴大國內投資和國內消費,提升內需動力,仍是我們的不二選擇。消費在增長中具有基礎作用,在穩定傳統基本需求的同時,要重點關注新的消費增長點。在產品消費逐步得到滿足的基礎上,要將增長的重點轉向服務消費。投資在增長的作用十分關鍵。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投資減速最為明顯,但這并不意味著投資不再重要。要使經濟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保持中高速而非中低速以至低速增長,投資依然起著關鍵作用。出口對增長的支撐作用也不可低估。近幾年我國出口增速減緩,有金融危機后全球增長乏力的影響,但主要是隨著我國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匯率升值,出口競爭力相對下降所致。近年來,服務業增加值都以年均兩位數增長,預計“十三五”服務業增加值仍會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這表明,服務業開始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近1億人口中占半數以上農村人口的消費潛力等待釋放。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意味著有巨大新增投資需求。這將為穩增長提供持續強大的內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