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婷
(遼寧大學 人口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36)
河北省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創新性研究
徐婷
(遼寧大學人口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36)
[摘要]本文以人口老齡化為背景展開論述,河北省是人口大省,老齡化程度高,養老壓力大,通過介紹當前的養老現狀,發現制約養老保障體系創新的因素,進而提出針對性解決對策。
[關鍵詞]河北省;農村養老體系;創新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4.193
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13.26%,已達1.78億,其中農村老年人口9930萬,占全國老年人口的56%,我國正在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相當嚴峻,并且我國農村人口大于城鎮人口,因此,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無疑更為緊迫。
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緩解城鄉二元制社會,經濟結構造成的發展不平衡狀況,對于提高農村社會的文明質量、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河北省養老現狀
截至目前,河北省作為人口大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為1074萬,占人口總數的14.7%。河北省的老齡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養老保障建設任務十分繁重。
1.1傳統家庭養老負擔過于沉重
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在促進老人身心健康、傳統盡孝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上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但是傳統家庭養老弊端日益凸顯,農村家庭養老負擔日益沉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農民年收入低,養老負擔經濟負擔過重。根據資料顯示,2014年河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91元,只占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38.5%,在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中僅列中等偏下收入組,在扣除家庭日常開支以及農業生產、子女教育投入后可用于老年人的贍養費用微乎其微;日常照料老人的人力不足,農村老年人身邊的子女數量因受我國計劃生育以及外出務工人員增加的影響,正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子女數量的減少必然會使老年的養老成為農村家庭日益沉重的生活負擔。
1.2農村社會養老作用欠缺
目前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明顯向城鎮傾斜,國家對農村養老保障的投入力度嚴重不足,對農民投保缺少資金注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帶有“個人儲蓄”性質,從而不能有效調動農民參保的積極性。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因而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由于目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能力的局限使鄉鎮一級的財政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一些經濟實力較差的農村集體組織因收入較少無法對本地的養老事業進行補貼,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受到很大的沖擊,使發揮的作用進一步減弱。
1.3實際養老保障效果有限
家庭收入水平低下以及照料人力的不足使得目前農村老年人的贍養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一是對老人的供養能力有限。農村家庭收入水平整體偏低,老人從子女手中得到的生活費更少,老人的生活水平難以提高,只能達到溫飽水平;二是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近年來由于醫療費用不斷攀升,農村老年人得病后常常無錢醫治,農村大病合作醫療盡管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但是由于農村的醫療水平整體低下,農村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仍不容樂觀;三是老年人的精神狀況欠佳。現代社會人口流動加快,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空巢家庭成為普遍現象。老年人缺乏必要的關愛和交流,甚至認為自己老而無用,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精神狀況很差。
2河北省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創新的制約因素
2.1經濟因素
河北省農村養老保障發展受到的經濟制約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大多數農民的收入不高,既要保障家庭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負擔子女教育費用,又要照顧老人,很難拿出多余的錢來繳納養老保險;二是雖然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在不斷增強,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國家對農村養老保障資金的投入卻十分有限,廣大農村得到的主要是國家財政撥發的扶貧開發基金、最低生活補助和救災救濟資金,這嚴重制約了農村相關養老設施的建設。
2.2人口因素
人口的制約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正不斷加快,已于2000年步入老齡化國家行列,2014年河北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4.7%,老齡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情況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將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二是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農村家庭逐漸過渡為小型化家庭,子女數目減少將使子女贍養老人承受更大的負擔;三是農村人口基數很大,如建立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需投入巨額資金,這嚴重抑制了政府的積極性。
2.3思想觀念因素
在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養兒防老”及“孝道”的思想根深蒂固,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我國農村大多都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家庭保障在農村現有的養老保障體系中起著核心作用,老年人不愿離開家去養老院等機構。然而家庭養老畢竟是一種非制度化的保障模式,不能從根本上取代政府在農村實行社會保障的義務,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模式也越來越不適應農村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此外,中國農民自古生活在自給自足的經濟環境中,看重眼前利益,往往不愿意繳納養老保險費,甚至拒絕繳納,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3完善河北省養老體系的基本對策
解決我國農村廣大地區農民養老問題,維護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權益,讓更多的老年人衣食無憂,精神飽滿的安度晚年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針對河北省廣大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制度建設。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要使其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一是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各級部門的職責與權限,使農村養老真正有法可依。二是通過制度建設加強對農村養老機構的監管和管理,確保其運營規范。目前,河北省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的設施條件差,服務質量整體不高,各種問題亟待解決,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對養老機構的監督與管理。建立農村養老服務準入與退出機制,并積極開展農村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工作,規范機構活動。
(2)加大農村養老投入力度。河北省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現有的養老服務機構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這就要中央財政對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進行特別扶持,河北省政府應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及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強對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的投入力度。在增加公辦養老機構財政投入的同時逐步放寬政策,鼓勵更多的私營民營養老機構進入市場,逐漸加快培育新興養老服務機構,彌補現有養老機構的不足,讓更多的農村老人過上高質量的生活。
(3)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養老保障中的主導作用。制度化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關鍵在于政府必須在制度建設中起主導作用,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必須明確責任,統一決策,加強對政策實施過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管。確立農村養老保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切實加強政府對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同時還要加強對農村廣大農民的宣傳教育力度,強化輿論引導,從而推進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尤其要增強農民的自我保障意識,轉變農民的固有養老觀念,促進農村養老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峰.農村養老保障服務體系建設的困境與突圍[J].湖南社會科學,2013(5).
[2]周振鵬,陳香酥.論河北省農村養老新模式的構建[J].科技導向,2014(11).
[作者簡介]徐婷(1990—),女,河北廊坊人,遼寧大學人口研究所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