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軍寧
(甘肅省金昌市第二中學,甘肅 金昌 737200)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話題,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人才是德才兼備;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全面發展。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就是是要培養學生愛校、愛家、愛國的思想感情,更要培養其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那么如何做到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認真搞好課堂教學,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課堂教學中采取比較法的教學,引導學生將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與同一時期世界農業、手工業比較,認識到中國古代生產力的先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習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時,引導學生總結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救國壯舉,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也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根據中國國情做出的必然選擇。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在功能,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時間以來,歷史學科成了所謂的“副科”,這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教學發,揮學生在德育養成方面的主體作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講歷史故事,圍繞德育教育的主題進行話題的討論和演講。故事或話題的素材由學生自己搜尋,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查找課外資料,全班同學面前的自我表達,既增長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同時提升了道德素養,可謂一舉多得。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我們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歷史的依據,這些歷史的見證更真實、更直觀地描述著歷史的原貌,起著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文物、書籍、圖片、新聞資料等這些歷史信息,配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一些歷史文物、古跡、博物館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于涉及到身邊的人、事、物,學生容易感興趣,認為可信,易于接受,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德育教育效果。如河西走廊西路軍的歷史等。歷史與現實的交匯、祖國與家鄉的融合,身邊先賢的事跡感染著學生,學生的情感和道德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素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歷史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活動來臨時,歷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功能,同時可以舉辦專題講座或專題報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級或全校學生開展,可以舉辦圖片展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所需圖片可由學生自行收集。(2)播放錄像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多次組織學生,播放有關歷史文獻片和電影,使學生直觀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時,對中華的石窟藝術,可以播錄像片,把石窟藝術的雄奇,精美展觀在學生面前仿佛使他們融入到藝術的海洋里。這樣的形式學生深受喜愛。(3)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教師要求學生在充分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的重大活動進行探討,并撰寫人物小傳,簡要介紹其生平事跡,并對其功過進行評價。例如寫曹操、陳獨秀、拿破侖等的小傳。(4)開展專題讀書活動并撰寫讀書報告。教師可以選擇一本歷史著作、人物傳記、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組織學生閱讀。然后要求學生寫一篇包括介紹所讀書籍或文章內容、作者觀點的讀后感。(5)歷史故事報告會或演講會、歷史成語故事會等。可以分組,通過競賽的形式,使學生感到為集體爭榮譽。這項活動富于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和競爭性,深受中學學生的喜愛,一方面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書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學生自己進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這種教學效果很好。(6)結合紀念重大節日,開展德育教育。通過這些紀念活動,組織專題報告和歷史圖片展,生動再現這些歷史情景,如有勿忘國恥“九一八”,中國共產黨誕生,香港回歸等。特別是關于抗日戰爭的史實,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有眾多社會現象和事跡可以被用來對學生實施思想道德教育,這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也是由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的特點決定的。要實現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還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嘗試,但一定以歷史史實為基礎,只有將德育教育滲透置于歷史史實之上,這種教育才是有說服力的。作為教師要尊重歷史事實,將準確的知識和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形成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客觀評價,以切實達到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效果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