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梁潘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發揮文化引領風尚、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所以感恩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要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其重要內容就是做好感恩教育。當前“90后”大學生已成為高校學生構成的主體,在他們中開展感恩教育對于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在文化全球化,價值多元化的背景和沖擊下,“90后”大學生在感恩方面出現了道德滑坡的現象。本文就“90后”大學生感恩的現狀表現進行探討,探索對“90后”大學生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感恩教育途徑,以期促進高校感恩教育取得實效。
感恩一詞最早出現是在我國的歷史名著《三國志》中的“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感恩是一種報答,在現代的社會中感恩是給予其他人幫助。“感”是感動的意思,“恩”是恩惠,感恩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一種對他人的積極回饋過程。在我國感恩被作為一種傳統的美德被推崇,也是每一個人應該具有的美好品質。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感恩教育是一種氛圍的教育,在遵循一定的德育教育規律下,運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等,通過感恩內容,形成一種在教育過程中的全面性感悟,促進知恩、感恩和報恩,形成在教育過程中人文情懷的積極塑造過程。在高校內部來看,感恩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的塑造,以及能夠全面性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水準,構建和諧的高校校園文化的活動[1]。
如前所述,“90后”大學生由于受多元文化影響,加之他們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從小缺乏“分享”、“擔當”、“感恩”教育,造成他們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在思想、心理和行為上更加追求自主性,認為一切所得均是合理的,無需回饋的。總體而言,他們的感恩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據相關數據統計,當代“90后”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高達90%,在“6+1”的家庭背景中長大,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這造就了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享樂的思想充斥在他們的頭腦中,在習慣了自己的要求能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情況下,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為所欲為,認為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和無需回報的,將父母的辛勞、付出和照顧等看做一種理所當然。中華美德的“孝為天下先”等傳統美德已經被徹底的遺忘[2]。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表現為對家長要求苛刻,對自己要求很低,大多數大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在“斷奶”時才想起給父母打電話。所有這些都是忽略親人養育之恩的表現形式。
高校是知識的殿堂,古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抑或神龕上供奉的“天地君親師”,雖有封建社會的影子,卻闡釋了恩師的神圣,教育世人應懂得尊敬師長。對師長的教育需要一種求知的渴望,對師長要有一種尊重的態度,當今社會上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的傳播,正逐步腐蝕著“90后”大學生的心靈[3],他們上課不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置講臺上的老師于不顧,上課吃零食、玩手機、聊天,課后給老師取綽號;隨意品論老師,缺乏敬意,有時竟然能對教師大打出手,一味地索取不知回報,使得他們漸漸變得自私冷漠,道德水準滑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市場經濟極大的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于受到功利因素影響,當代社會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4]。由于在校“90”后大學生心理發育尚未成熟,這些負面價值觀直接影響了部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從而出現了唯我化、功利化、利己化等不良傾向。具體表現上,他們懷揣好人無好報、明哲而保身的思想,時常將集體和社會對他們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以十分冷漠的態度回應社會關懷[5]。
“90后”大學生的感恩思想教育應該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不僅要依賴于學校的課程教育、家長的言傳身教,更應該從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考量,影響和督促“90后”大學生主動樹立感恩思想和理念,為學生搭建實現感恩行為的活動平臺,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共同營造“90后”大學生感恩思想教育的良好環境氛圍。
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最好的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明顯的。作為“90后”大學生家長必需明白,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優秀并不是僅僅依靠一些成績來說明,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90后”雖然從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意識到孩子只不過是家庭的一員,而不是家庭的中心,更不是核心,不能過度的溺愛,使他們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也使其缺乏分享精神和社會責任感[6]。家長在關愛“90后”的同時教給他們以一種感恩的態度去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社會。同時需要家長自己做好榜樣,發揮榜樣的力量推動“90后”大學生的感恩的塑造,促使他們形成對父母感恩,對社會感恩,以及對于他人的感恩。
首先,學校提升感恩教育的意識,強化思政方面課程的建設。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科學有效的感恩教育評價機制,將感恩教育的可行性進行細化。學校可以將感恩教育課程納入到必修課的范疇,通過科學設計教學內容,把感恩教育同生命教育、人生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不斷豐富感恩教育的內涵,為感恩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保證。
其次,利用新媒體平臺建設靈活的教育模式。“90后”大學生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在互聯網+環境下隨著“微應用”的普及和推廣,各種教育宣傳新途徑如微博、微信、微電影等逐步走進大學生并成為他們日常溝通、交流、學習的主要途徑。所以,在學校中進行感恩教育,必須利用有效途徑建設靈活的教育模式,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利用微宣傳的手段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信息的時效性不強,就目前而言,眾多高校均建設了微博系統,但是沒有專門的人員管理造成微博更新速度慢,時效性不強,對“90后”學生而言就失去了新鮮感;二是缺乏挖掘身邊的正能量,指引性不強,在各校的微博信息中,往往都是和本校學生“距離”較遠的先進事跡,而忽略了校內學生正能量的挖掘和宣傳,讓學生感到正能量的作用遙不可及,從而弱化了正能量的指引作用。
最后,以實踐教育為手段,內化“90后”大學生的感恩品質。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也是磨練個性和鍛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對于感恩教育而言,學校在建立感恩教育機制的同時應重視實踐教育手段,重在抓落實。在開展感恩教育的實踐環節中,可以開展諸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開展“心存感恩,成就人生”的征文活動、“感恩你我,書信傳情”、“我給家長的一封信”、“感恩,不讓愛我的人失望!”等主題班會活動。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對身邊的人主動關愛、積極幫助。
古訓“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時刻提醒我們要懂得感恩和學會感恩,良好的氛圍可以使“90后”受到感染和熏陶,我們要積極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加強感恩思想的宣傳,借助現代網絡媒體進行感恩主體教育,例如網站、視頻、微博、貼吧、空間、論壇等宣傳感恩故事舉辦感恩活動,傳播感恩。同時,積極開展“感動人物”評比活動,在社會層面充分挖掘典型、宣傳典型,使他們的感恩典型事跡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引導“90后”大學生意識到感恩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
針對“9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在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中對大學生的宣傳教育與實踐相結合,以情境教育為載體,以實踐教育為手段。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角度進行聯動、全方位、多渠道進行教育,最大限度營造“中華傳統,感恩有我”的氛圍。激發他們的感恩心、責任感,讓“90后”大學生從心底迸發出對無私奉獻精神的追求。
[1]魏連.孔子德育思想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2(9):2-4.
[2]謝琴.大學生感恩教育探討[J].教育探索,2012(6):137-138.
[3]劉峰.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感恩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1-73.
[4]袁玲麗.網絡化視域中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新策略選擇——以高校外語教育為視角[J].江淮論壇,2010(5):153-159.
[5]彭洋.大學生感恩教育探索[J].江蘇高教,2010(3):119-120.
[6]豐根鳳.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6(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