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大連市第七十六中學,遼寧 大連 116015)
2009年,第一次在區里上公開課,為了上好這節課,做了很多功課,最后還是只獲得了二等獎。評委老師給我的評價是:你上課的時候缺乏激情,有一種平鋪直敘的感覺,也沒有使學生很好的融入課堂中。也是從那時開始,我明白了教師上課要充滿激情,富有激情的課堂才能激起學生渴求知識、努力學習的欲望,從而有效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講到快樂的地方就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就情緒高亢;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就變得低沉……
用心去改變,你就會成長的很快。2010年10月,區評優課,我選擇的是《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本課成功之處就是將歷史課本劇引入課堂。針對本課時間跨度長,人物多,頭緒雜的特點,我讓學生課前收集相關材料,編排歷史劇。為了把課本劇演好,學生不得不去尋找大量的史料,研究各個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動作習慣,編寫臺詞等,教師則是進行指導與點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這段風云突變的歷史也開始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比老師平鋪直敘地來講述效果要好得多。
2011年6月,市評優課,在《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一課中,我主要運用的是小組合作學習。上課時,我提出了幾個欲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完成的問題,讓學生按課前分好的小組進行研討。我們學校班級學生多,而大班教學容量大、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各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速度也不相同。有時為了完成教學計劃,我常常讓速度較快的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而后匆忙進入下一環節,使得其他小組的合作形同虛設。這也使我認識到,如果沒有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就會使學生感到合作不過是教師用來控制課堂的一種手段,從而失去合作的興趣。因此,在這節課上,我留給了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還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在展示的環節中,我還特別注重發揮組長的指揮作用,展示時,組長要對本組分配的任務進行合理而明確的分工,應體現本組的集體力量和智慧,而不是某個人唱獨角戲,這樣,課堂也顯得精彩而生動了。
區優質課、市優質課一等獎,使我這棵“小苗”開始露出尖尖角。2011年7月,我擁有了一次更好的機會——參加省年會說課比賽,我選擇的是《偉大的開端》一課,對于這節課,我主要想說說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以學生所熟知的《中國共青團團歌》導入新課,師生共同演唱。用激昂的旋律和舞動的字符把學生帶入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視頻資料使用了兩次,一個是電影《我的1919》片段,影片中中國外交官顧維鈞那慷慨激昂的陳詞可以感染學生,為五四運動的學習營造了一種愛國氛圍。另一個就是當時的熱播影片《建黨偉業》中中共一大的片段,再現一大開會場景,讓學生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能更好的理解一大的相關內容……所以說多媒體教學的作用是很大的:它能夠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節省教學時間,最大限度地優化教學過程。
我們常說:“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初中生一般都有強烈的好勝心,在歷史課堂上我就多采用競賽的方法,鼓勵學生競爭。例如,在復習明清歷史的時候,將全班同學分成四組,其中一組為裁判組,主要任務為出題及評分,其它三組為競賽組。老師主要是幫助裁判組制訂規則,可見老師主要是起指導作用,這里學生是競賽的主人,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最后,我們將這節復習課搞成了類似中央臺“開心辭典”模式的歷史競賽。參賽學生積極回答,同組學生互相鼓勵幫助,在競賽中既復習了歷史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協作、互助、創新等能力。
這種競賽的方式也有弊端,就是學生可能過于興奮,教師如果控制不住課堂,或者為了維持課堂秩序浪費了很多時間,那么預期的教學效果就不一定能達到。一次,在復習九上知識點的時候,我就采用了競賽的形式,設置的問題有選擇、填空、簡答等多種形式,難簡適度。預期是用20分鐘時間競賽,剩余20分鐘復習下一個單元,結果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過于興奮,課堂秩序有些混亂,一些學生為了爭論錯與對,大聲喧嘩,課堂一度失控,而我為了維持秩序喊得聲嘶力竭,該講的知識點也沒有講完。所以,競賽的方法我們可以使用,但一定要提前規劃好,跟學生講清楚要求,明確規則,才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為青年教師,畢竟上過的課,嘗試過的教學方法還不是很多,也不是很成熟,但是我想,我們歷史課教學的宗旨就是讓學生感興趣,能學進去,能通過歷史課培養他們某種能力,就可以了。怎么能讓學生愛上歷史課,好的教學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想法是:
我們每個老師,都教好幾個班,本來任務就重,如果再滿堂灌,不但自己很累,學生還不愛聽,不如就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多去講,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效果更佳。
最常見的課堂流程是,復習——導入——新課教學——歸納小結——課后作業。這種教學過程容易使學生產生懈怠,從而影響到學習效率。我經常就嘗試變化,比如說從問題入手,學生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聯想回憶舊知識,并不斷提出新問題,形成主動探究、尋求幫助、解決問題——提出新問題這樣一種高效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增強了,在發現新問題的過程中,又或多或少的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歷史課的情感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真正的動情,才會有更佳的教育效果。
很多老師上歷史課沒有課堂檢測,近幾年總教初三,看到別的科目在上課時有小測驗,我就想嘗試一下,其實很簡單,不用每節課進行,拿出5分鐘時間,就一道小題,就可以檢測下這節課的聽課效果,也會極大的引起學生的重視。
不一定是聽本學科的課,其他學科,尤其是主科有的老師的課上的非常好,我們去聽課,學的是人家的創新,學的是人家的好的教學方法。無論聽誰的課,都會有所收獲。
一路耕耘,一路收獲。經歷的越多,成長的越快,以后,我會一如既往地把課堂作為自己施展的主陣地,大膽創新,勇于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素養,邁向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