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軍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牛營子中學,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當今社會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的競爭日趨激烈,這些競爭并不是靠個人的單兵作戰就可以取勝的。團隊精神在競爭中越來越重要,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教育對象來看,學生是人,是社會的人,他們有人格、有尊嚴、有理想、有追求,他們渴望獲得自由、獲得發展。但較為普遍的現象是:教師始終是課堂的主宰者,教科書是學生的全部世界,忽視學生個體自主發展的實際需要,忽視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優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們所認識。就其局限性來說,它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它不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的矛盾已經越來越突出。因此《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通常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要方式。在客觀上形成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因此課堂中幾乎看不到猜想、實驗、觀察、推斷等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探究活動。目前,當務之急是迅速轉變觀念,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究性學習。教師應從學生好表現,求參與的心理需要出發,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只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興趣,使學生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1.1 合理創設情境,使學生樂學。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拓展思維,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教學“復式條形統計圖”時,上課前我讓學生去了解了學校各班男女生人數,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得到的信息來制作統計圖。這樣學生整堂課都懷著極大的興趣投入了學習。
1.2 滲透學法指導,使學生善學。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身示范,明確要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學習方法。如在解應用題時,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從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讓學生從討論中領悟方法,進行學法交流,比一比誰的方法好,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課堂能更是巨大的。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以促進學生智能提高為核心,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操作、觀察、思考、質疑、討論、練習、評價等,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素質,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
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學會共同生活,培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之中,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首先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別、性格、文化背景的學生組成,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自信心、同伴關系等產生積極影響。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相比,有很多優越性。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的,學生知識、經驗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導致對理解知識的側重點不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等)得到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輕了壓力、增強了自信心,增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因此能夠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包括學習成績、情感等個性品質的發展)。與傳統的班級教學形式相比,小組合作學習有很多新的特點,如教師權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轉變,學生主體性增強,學生不再看學生后背,而是面對面圍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動式、討論式的學習;學生的學習任務由過去的個體化轉向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學生之間由過去的競爭關系轉向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關系;評價和獎賞也由過去主要針對個體轉向針對小組為主等等。但這種方式仍存在許多誤區,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學習,缺乏對合作學習的價值認識,缺乏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以及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角色轉換等問題,導致合作學習不能真正發揮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優勢。為此,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們有必要對以下幾個問題作一些探討。
2.1 構建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環境。
“以知識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或是“知識的移植”,客觀上造成了一種沉悶、壓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環境。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是具有豐富個性的學習者,不同學科的學習規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學條件下,合作學習都是最佳的教學組織形式。但流暢、和諧、默契、尊重、信任的學習環境,卻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共性”。
2.2 合作學習前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數學問題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為了追求合作氣氛,或是一味追求求異思維,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后,不留給學生片刻思考時間,就立刻宣布“下面開始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情境,更談不上自己的獨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組內優生一言堂,要么使討論流于形式,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
2.3 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主動探究數學知識,有利于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不提出過于簡單,不假思索就能解決的問題。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張口就會,看起來氣氛活躍,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思維惰性,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如教學“梯形面積時,我首先組織學生量一量、畫一畫、拼一拼,然后就利用兩個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提出:“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發現了什么?”如果學生回答有困難,我再設計以下問題:(1)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與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關系?(2)平行四邊形的高與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3)每個梯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4)梯形的面積應怎樣算?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導出后,為加深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又問:計算梯形面積為什么要除以2?這樣有效地指明了學生參與的方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來促使學生去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促進組內交流,順利地實現了自我構建和知識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