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曉進
(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天津 300387)
微博從誕生之初,假新聞的陰影就一直籠罩高微博,其信息的可靠性遠不及傳統媒體,因為編寫、轉發、評論都是手指頭一動就能發生的事,許多假新聞都是始于微博并盛傳于微博。微博假新聞在社會上影響十分惡劣。在高微博迅猛發展的同時,假新聞也呈現出泛濫、失控的狀況,高校微博似已成為假新聞的最大滋生地。2015年1月19,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在新形勢下,高校微博提高輿論引導勢在必行。
在微博網站中,媒體把關人的角色被大大弱化了。微博用戶在注冊時不需要通過身份驗證,即可擁有自己的微博賬號,因此在發表微博的時候,也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言論會給真實社會中的自己惹禍上身。網絡的匿名性使用戶處于一種沒有社會約束力的狀態中,這導致很多人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有些人為了吸引眼球就發布一些聳人聽聞和刺激的信息,這是微博造假的心理基礎。另外,把關審核的缺失會使微博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微博用戶在使用微博時,在信息發布框內輸入文字或添加附件之后,點擊“發布”,一條高校微博在一秒鐘之內就可得到發表。經過不斷地轉發,消息在網絡上快速傳播,快得讓人根本來不及查證它的真實性,這就為假新聞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微博用戶所發布的消息,通常是不超過140個字的簡短消息,三言兩語,無頭無尾,很多內容都是個人的心情記錄與情緒表達。這與傳統的新聞活動中完整、均衡、嚴密的專業化寫作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微博信息內容的零碎,雖降低了寫作門檻,契合現代人“淺閱讀”瀏覽式的閱讀習慣,但碎片化的文本,劣勢顯而易見。有些復雜的新聞事件是無法用140個字或一張簡單的圖片來概括的,零碎的信息內容往往會誤導讀者,助長假新聞的產生。同時在某些時候主觀情緒的表達會被誤讀為新聞信息而得以傳播,這同樣會以訛傳訛,形成另一種假新聞。
BBC全球新聞部主管理查德·塞姆布魯克曾用五個字概括網絡等新媒體在傳播領域的意義:“觀眾上場了?!边@也是微博的生動寫照。微博快速的信息流動,即時的交流互動,開放、寬松的海量信息,聚集多種傳播類型的優勢,為人們提供了盡情發聲的溫床,各式各樣的人都粉墨登場,并引起人們毫不間斷的關注熱情。
正因如此,作為“草根”特色媒體的微博,人人都可以有話說。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中表達自己、展現自己,用微博就是為了消遣放松,呈現出不承擔后果、無責任的網絡“圍觀”心態。事情新鮮,夠奪人眼球即可,對信息的真實性不在乎,懶得深思,憑第一感覺去回復去轉發。在這種網絡狂歡心理的作用下,微博對很多人物與事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假新聞滋生與傳播的“幫兇”。
微博其實就是“迷你版”的博客,它繼承了博客的簡單與及時,同時融合了郵箱、社區、即時通信等特征,并革命性地將移動通信和互聯網兩大傳播平臺有效結合起來,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互聯網隨時隨地更新自己的個人微博。發表的便捷大大增強了微博消息的實時性和現場感,這一點是很多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另外,微博更適應現代人快捷的生活節奏和快餐式的文化消費習慣。短短140個字,不顧及話語的前后邏輯,不需要說明前因后果,只有信息片段,閱讀與傳播都極度簡單方便。
而微博最具特色的傳播方式就是名人效應引發的粉絲傳播。在各大微博網站上,都有不少商界、政界、文體界的名人安營扎寨。他們都擁有大量的跟隨者,一個名人的粉絲可以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數量,這就說明,名人發布一條微博就有這么多人能看到,影響力甚至遠超一份成熟的報紙。名人微博在網絡上扮演著一個強大的“輿論領袖”角色,是一個強大的傳播中介,通過一個名人轉發得到的信息往往有很多人關注和持續轉發,會迅速形成熱點事件。一則假消息如果僅僅是通過草根的普通用戶傳播,是不可能有很大影響的,但如果是名人微博,則充當了假新聞“擴音機”。
微博作為一個信息發布的公開平臺,只要注冊一個賬戶,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傳遞消息、表達觀點。而發布信息者良莠不齊,難免產生假新聞。要改善這種狀況,可以強化注冊認證,推行高校微博實名制,特別是高校名人微博。高校要注重培養自己的意見領袖,組建自己的意見領袖隊伍引導輿論,如學校的管理部門黨辦、宣傳、團委、學生處、各系部等相關老師,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媒體人士以及學生干部等,在微博上積極發表言論,引導微博輿論。另一方面高校還可以組建微博上學生意見領袖。學生意見領袖更容易與學生溝通、交流、聯系。在重大的輿情時,可以向老師及時反應,與老師共同做好暈輪引導工作。
受微信的影響,高校使用微博的數量有所減少,但大多數學生還是會使用微博……這些新媒體已讓當代學生寸步不離。這就為高校利用微博的積極影響,對大學生進行輿論引導提供了良機。廣大高校微博用戶是新聞信息活動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用戶們在發表高校微博的時候要嚴格遵守自律的原則,嚴守新聞道德的底線,不嘩眾取寵,不為了吸引關注量和粉絲發布一些虛假而勁爆的內容。不管是自寫還是轉發都應該注明信息來源,對負面消息更應核查清楚再發布,不可隨意炒作、任意轉發。哪怕是私人微博也要避免個人情緒與主觀,核實新聞信息的準確性后再發布,減少假新聞的產生。
及時更新校園信息。高校應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強化微博運行保障體系,做到專人專管。應及時發布學校動態、文化動向,及時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及時解疑釋惑,引起公眾的關注與共鳴,并與之形成良性的互動。貼近校園生活。及時滿足大學生的信息需求,拉近情感,對于大學生微博上反映的問題,要迅速及時給與反饋,對于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要及時跟學生溝通。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滿意程度,提升微博的影響力。提高學校的公信力。特別是一些突發事件發生后,要及時、公正、公開的在微博上發布權威聲音,讓學生了解整個事件,并承諾協調相關部門高效、有序地推進事件的解決。
假新聞對于網絡而言是常見了,這是由于網絡的匿名性造成的,不僅僅是高校微博假新聞比較猖狂。所以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就顯得更加重要。告訴大學生識別網絡假新聞的方法。對于一條網絡新聞的出現要多方求證,看其出處。加強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目前,我國在媒介素養教育方面還有很大缺失,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綜合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對大學生開展相關課程,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最終達到發展大學生的自主判斷力。
官方辟謠是高校微博網站針對典型的謠言在第一時間將辟謠信息以通知的形式發給所有高校微博用戶,幫助網友分辨真假,從而避免謠言的進一步擴散。除此之外,官方辟謠的主頁每天都會就高校微博上傳出的虛假消息進行澄清,在對事件進行調查確認之后發出澄清的高校微博,并對散布謠言的高校微博用戶實行注銷賬號、暫停高校微博發布和暫停被關注等處罰。
傳統媒體畢竟存在時間長,人們對其的信任程度也高于網絡。所以高校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借助傳統媒體,對復雜的事件進行深入報道,控制謠言的擴散。讓大學生可以借助傳統媒體去求證一些網絡模糊的問題,這樣假新聞就可以不攻自破了。
消滅高校微博假新聞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盡量避免假新聞的產生。對于高校微博新聞,我們要善于思考和探究,免受高校微博假新聞之害。
[1]《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喻國明.著人民日報出版社;第1版(2011年5月1日)
[2]《政府如何開微博》竇含章、李未檸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年8月1日
[3]《玩轉微力量——公務人員與政務機構的微博使用維護新探》段旭、茍德培新華出版社;第1版(2012年3月1日)
[4]《微博受眾研究》東北師范大學.鮑婕,2011年
[5]《真偽博弈:微博空間的科學傳播機制——以“謠言粉碎機”高校微博為例》楊鵬史丹夢 新聞大學2011/04
[6]《微博意見領袖的形成機制及其影響》桑亮許正林當代傳播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