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遼寧師范大學數學學院在讀教育碩士,遼寧 海城 114202)
當下,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接觸的知識面也在擴大,思維能力更是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而傳統教學便顯得有些不合時宜。與此同時,伴隨新課改進程的日益深入,新的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目的就是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模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于是各級各類學校紛紛采用了高效課堂——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作為一所農村高中,我們也想順應主流,于是分別在高二文理科各選定了兩個班級進行小組合作的試點教學,但效果卻不盡人意,經過多次反思,現將出現的失效現象及解決方案總結如下:
課前預習是指學生根據高中數學的教學任務以及教學要求,在課前完成相應的預習內容。
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由于農村中小學仍然一貫實行傳統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次上課看到的都是一片片空白的導學案。
解決對策:習慣不是一日培養而成的,對于這種不按時完成預習作業的現象,我們采用課前留出5-10分鐘的時間來彌補課前的預習不足,達到使學生即便不能掌握教材初淺知識,也能大致了解老師的授課框架,這樣才能有效的掌握當堂老師的教授內容。
現在高中課堂的導入形式單一,一般都采用教科書前面的導入問題,這部分內容有的與實際生活關聯不大,這樣自然不能勾起他們學習的興趣,當然這對合作學習也是不利的。
解決對策:這個問題的解決要求我們老師在課前更加努力的備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閱資料,巧妙的將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中的有趣現象結合起來。如橢圓及其標準方程這節新課可以這樣進行導入:師:“我們都知道24節氣預示著季節的轉變,大家學過地理,也應該知道我們地球上這種四季交替更換的現象是由地球的公轉產生的,那么地球是怎樣繞太陽公轉的?它的軌跡又是什么樣的呢?”這樣的導入設計會讓學生覺得原來生活與數學問題之間可以這樣進行轉換,一下子就喚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明顯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上的組內討論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在實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成員間爭得面紅耳赤不得其解或者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覺得沒有談論的必要,從而部分學生就出現嬉戲打鬧或者懶于討論的現象,這是因為我們設置的討論問題不合理,極端化的原因。
解決對策: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不應作為一種形式而存在,要體現出一定的價值,設置的討論問題既要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同時又能烘托出課堂的氣氛,過于簡單和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不要設置,如推導橢圓標準方程時為什么要設問題,這就是知識層面的一個規定,所以并不需要討論這是為什么。而且設置的問題要層次化,能滿足組內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發現每個合作小組中都存在合作意識差,交流技能薄弱的同學,每次老師下達交流任務后,優秀的學生常常“大顯身手”,不斷表達自己的想法,成為小組中的學習頂梁柱;有的學生則習慣扮演聽眾,合作過程中不愛與他人溝通交流,既不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其他同學提出的觀點也不質疑;還有一部分學生悠閑自在,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完全忽視團體合作的概念。眾所周知,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如此看來,小組中缺乏互動,沒有團體意識和合作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際效果則令人懷疑。
解決對策:合作學習要特別強調在小組活動中必須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個人任務,以實現成員之間良性的互動和合作。要使學生們認識到,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其他同伴學習負責。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實施初期,好多教師還擺脫不了傳統教學的禁錮,在實踐過程中,很多時候學生剛剛進入角色,思維剛剛展開,所討論的問題還未解決,教師便終止了大家的探討,害怕其出錯迫不及待的給出答案,致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此外,小組合作學習也僅僅局限在學校內部的課上時間,很少有教師安排小組共同完成課后任務,課上小組在課下便自動解散。另外小組的構成形式也較為單一,多數是按照學生的前后座次序搭配而形成,這種簡單的分組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所構成的學習小組未能有效搭配。
解決對策:在小組合作交流之前一定要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必須對研究的問題形成初步認識,然后再進行合作交流,不要害怕學生出錯,熟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試過了才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么。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還要注重小組人員的配置,組內應按照異質的原則,以高中低三個層次合理搭配,而組間則應按照同質的原則,及時保持各小組水平程度一致,這樣各小組在具體實施中才能形成有效的討論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在小組的分配上還應進行人員輪轉,因為小組一旦形成固有的成員集體,必然就會產生強勢成員和弱勢成員之分,這樣在討論時,一般弱勢方就會被動接受強勢方的意見,使討論的效果大打折扣。
很多學校的高效課堂都只是在喊口號,沒有真正落實,試驗活動只是一段時間由一部分老師進行,其余都還是以往的“以老師為主體的傳統式教學”,這樣容易使得試驗的老師和學生沒有前進的動力,畢竟實施新的教學模式要付出以往幾倍的努力,如果周圍的環境沒有積極配合,又有誰愿意舍簡求繁呢?
解決對策:“高效課堂”不是口號,教學模式改革成功與否不是一兩個人能決定的,它需要廣大師生的配合,試點可以選取部分年級部分班級,但其他人也要積極配合,非試點班級的師生可以為試驗承擔部分工作,畢竟改革初期工作量很大,實施過程中也會有很多變數,多一個人多一份力量,同時學校作為改革主體,也應建立相應的激勵政策,同時提供一定的技術保證,這樣才能有效的推進高效課堂的順利實施,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