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文 高璐璐肖 蘇
(大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提高發展黨員質量,重視從青年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這一要求既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如何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擺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緊迫問題。
大學生黨員是黨員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重要性”是由在大學生黨員本身所具備的獨特性質所決定。首先是大學生黨員的高知性。大學生本身是具備高等知識的群體,這一群體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行為作風對黨和國家的文明程度提升有很大影響。其次是大學生黨員的發展性。大學生是即將邁入社會的群體,是未來社會中各行業的中堅力量的主要來源,所以大學生黨員的質量也直接決定未來社會的發展。第三是大學生黨員的集中性。相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大學生黨員的日常生活更加集中,環境更加單純。這樣的特點為這一群體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便利,因此需要善于把握這種有利條件,及時對大學生黨員群體進行督促和引導。任何教育引導過程都需要一個參照體系,用以作為思想和行為的約束框架,大學生黨員群體也不例外,要想做好這一群體的教育引導工作,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整體質量,就必須有一套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作為支撐,使相關的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避免盲目性[1]。這種指標體系應當涵蓋大學生黨員組織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對多方面因素加以控制,形成黨員發展質量管理的有機整體[2]。
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包括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兩方面,其中定性指標應當是指一些隱含的,從宏觀方面上來判斷的,相對來說更應被歸于內在素養的方面。定性方面的指標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積極分子的團組織推優情況以及黨員支部民主評議情況。這些方面的情況代表著一名積極分子或者一名黨員是否得到群眾和組織在普遍意義上的認可,在推優及民主評議中,有一些內容可以用軟性的評價,例如在某次支部民主評議中,對于某一位黨員同學的表現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我們通常將其區分為是或者否。第二是日常表現方面。與第一點類似,日常表現當中也有很多難于量化的方面,例如對一名同學在道德方面的總體評價(是否有不誠信行為,對校規校紀是否遵守,是否有一些有損公德的行為等等均包含在內),我們更習慣于說這名同學的道德水平較高或者一般。第三方面是整體綜合素質印象方面,其中包括學習總體情況是否良好,是否積極參加各類集體活動、文體活動和科技活動,在活動中的精神面貌如何等等。第四方面是入黨前談話,入黨前談話主要是為了了解入黨動機和政治理論水平。定性指標的評價依據主要是黨章,道德準則,大學生行為準則等規章制度,相對來說比較籠統[3]。
定性指標注重宏觀,可以用于整體的篩選與歸類。與定性指標相比,定量指標的作用不僅僅在于甄選歸類,更注重在此基礎上的排序與選拔。在構建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使用的定量指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思政課成績及黨校成績,這些成績都是以分數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很容易量化。第二方面是參考目前一些高校中關于評獎評優的相關規定,如綜合素質排名和獲獎情況加分統計等。第三方面是參考一些高校關于發展學生黨員的相關規定(例如某些高校對三年級擬發展對象的英語成績作出了具體規定)進行量化評估。第四方面是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質量雙軌評價分級指標體系,在之前的研究中,我們對這一體系進行了初步探索[4]。雙軌評價分級指標體系主要是利用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對大學生積極分子和黨員的政治素質、道德修養等方面的實際表現進行量化,最終將部分定性指標通過分級計分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在定性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進行定量評估的手段。
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標相結合原則進行黨員發展質量評價的過程中,我們借鑒其他研究人員的一些經驗,特別注意了黨員發展質量評價體系的“門檻”問題(即什么樣的積極分子有資格進入定量評價體系,什么樣的積極分子有資格發展黨員)[5]。我們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設置了階梯式的評價層次,從橫向來講,定性是第一個階梯,定量是第二個階梯,定性評價可以看做是定量評價的“門檻”(即定性評價如果無法通過則取消定量評價資格)。同理,從縱向來看,第一個階梯是積極分子的評價體系,第二個階梯是黨員的評價體系。這種橫向縱向均設置階梯評價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門檻”的問題,但仍需要進一步對“門檻”問題進行細化,以便使選拔更加科學。另外,從上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也可以看出,這一指標體系是貫穿于黨員發展的全過程的。
以往一些研究中的評價體系多是由基層組織直接對黨員進行政治素質等方面的評估,我們結合中央要求貫徹群眾路線的實際情況,在發展黨員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增加了群眾評價的比重,同時增加了積極分子和黨員的自評環節,這樣就形成了主觀和客觀評價相結合的形式,這種形式一方面能夠充分的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原本是定性評價,而在本研究中被量化的項目(比如雙軌分級評價體系中對政治素質的量化),這種主客觀結合的方式也能夠相互形成對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這種定性轉定量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定性定量評價相結合,在評價過程中采取多維度的梯度評價作為篩選方式以及主客觀評價相互對照的方法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發展黨員質量評價體系的準確性,主客觀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還能夠加強群眾的主體地位。但在評價體系的具體實施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注意,例如一些研究中提到的指標需要實行動態考評及靈活考評的問題[3,6],尤其是涉及到群眾評價的部分,這樣也能夠以評促改促建,有利于長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繼續保持。
[1]劉治軍,劉應文.探索和構建發展大學生黨員質量評價指標體系[J].北京教育(德育),2009,(4):36-38.
[2]馬乙玉.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6):14-15.
[3]查星星等.構建大學生黨員發展綜合指標考評體系的探索[J].高教與經濟,2009,22(1):61-64.
[4]魏學文,高璐璐,肖蘇.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雙軌分級評價體系初探[J].學理論,2015,(16):189-191.
[5]金燕.構建并把握高校學生黨員發展評價指標體系[J].學理論,2014,(29):98-100.
[6]吳軍,張坤.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管控體系建設初探[J].文教資料,2013,(1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