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凡
(陜西寶雞長嶺中學,陜西 寶雞 721000)
2003年我國教育部制訂頒布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極大地推了基礎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進程,而作為“教師教本”、“學生學本”的歷史教材成為了本次改革的重點關注對象。正如《歷史教學》主編任世江先生所言:“教材是決定高中課程改革成敗的第一道門檻。”這些各具風格的教科書在“內容立意、選材標準、理論運用、輔助設計等方面均有某些差異”,但在編寫體例上均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建立了以政治史、經(jīng)濟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塊為架構、歷史專題為單元,貫通古今、中外關聯(lián)的的學科知識體系”。新教材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以“人教版”為例,必修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
創(chuàng)新的教材編寫體例,尤其是“模塊+專題”的模式一改沿用了近百年的章節(jié)通史面貌,在為高中歷史教學活動注入了新鮮活力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教師不知道怎么教、學生不知道怎么學”等諸多問題。學者專家、一線教師紛紛參與質疑與研討,暢所欲言,建議獻策。
新課標歷史教材推行十余年來,相配套的新型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討論,而隨著高中歷史教師專題史教學經(jīng)驗的不斷豐富,作為核心受眾的高中學生對新教材的評價和滿意程度的變化與現(xiàn)狀卻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跟進與關注,這也是本次調研的出發(fā)點。
本次調研以陜西寶雞某中學為對象,考慮到對高中歷史教材整體的了解程度,本次調查將目標鎖定該校文科高三學生,進而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在該校高三年級隨機劃分的四個文科班(各班差異小,班內差異大)中抽取一個班同學進行調查。發(fā)放本人自行設計的《新課標高中專題史歷史教材的學生滿意》紙板調查問卷,總計發(fā)放問卷52份,回收有效問卷50份,有效率達96.2%。由于班級內部學生歷史成績參差多樣,使得問卷的結果更具豐富性,進而使用Excel、SPSSStatistics22定量分析軟件錄入和處理原始數(shù)據(jù)。
據(jù)了解,該校歷史教學統(tǒng)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為防止被調查者的混淆,我們在問卷的開頭就核心概念以通俗的語言進行了說明:專題史教材:即現(xiàn)行高中歷史教材模式,按主題分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專題模塊。通史教材:即現(xiàn)行初中歷史教材模式,按時間順序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等。
在“你如何評價專題史模式的歷史教材?”和“你如何評價通史模式的歷史教材?”兩個問題中,筆者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就每個模式歷史教材設置了描述其優(yōu)點或者不足選項各三個,并列有“其他”選項作為開放性填空欄。要求被調查者按照個人認為的重要程度排出前三位,排名第一的選項計三分,第二計兩分,第三計一分。進而按照“(Σ頻數(shù)×權值)/本題填寫人次”計算每個選項的平均綜合得分情況以反映選項的綜合排名情況,得分越高表示綜合排序越靠前,獲得被調查者的認可程度越高。
統(tǒng)計顯示,同學們對“專題史”模式歷史教材的評價較為多元,褒貶不一。一方面,專題史教材“以專題為視角,有利于知識深化和拓展”和“以專題為線索,有利于知識系統(tǒng)的構建”兩個選項綜合得分名列第一(1.52分)、第二(1.26),“較好解決了中學課程設計相對穩(wěn)定與當代歷史科學迅猛發(fā)展的矛盾”也獲得了0.54的綜合得分,可見同學們對專題教材在構建知識系統(tǒng)、深化拓展知識等方面的優(yōu)點頗為認可,這也與新課標從變革為“模塊-專題”模式的初衷相符合。另一方面,專題史教材的弊端也給同學們帶來的困擾,“課程結構跳躍性大,難以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脈絡”與“難以綜合多方面時代背景,準確理解和解釋歷史現(xiàn)象和本質”兩個選項分別獲得了1.06和1.1的綜合得分,分值上與專題史教材優(yōu)點的選項極為相近。而“和初中階段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相背離,學習困難增加”這一選項僅獲得了0.34的得分,可見絕大多數(shù)同學能夠很好地完成和適應初、高中不同模式的歷史教材之間的轉換。
而在對“通史”模式歷史教材的評價方面,呈現(xiàn)了清晰的“一邊倒”趨勢。描述通史教材優(yōu)點的三個選項獲得了絕對優(yōu)勢的綜合得分:“以時間為脈絡,內容上下貫通,能快速理清歷史發(fā)展的過程”選項得分最高(2.32),“將經(jīng)濟政治文化融為一體,有利于知識遷移和理解”排名第二(1.34分),“內容廣泛,涵蓋面廣”排名第三(0.94)。而相比之下,描述通史模式教材的缺點的三個選項都只獲得了較低的認可程度:“僅僅是枯燥淺顯的時間順序,難以深入分析和把握事件本質”(0.46)、“內容混雜,難以深入剖析歷史事件”(0.42)和“不利于對相似內容或主題的歷史事件進行歸納總結,構建知識體系”(0.54)。
“總的來看,你更喜歡通史模式的歷史教材,還是專題史模式的歷史教材?”一問旨在測量總體上被調查者對不同模式歷史教材的親睞趨向,有72%的人都表示更喜歡通史模式的歷史教材,僅有28%的人更為喜歡專題史模式的歷史教材。這反映出相較專題史的優(yōu)點,其弊端對同學們產(chǎn)生了更大的影響,從而影響了同學們的喜愛程度,這也與前文描述性評價的統(tǒng)計結果遙相呼應。
“從總體上看,你是否滿意現(xiàn)行專題史模式的高中歷史課本?”一問則直接測量高中生對現(xiàn)行專題模式歷史教材的滿意度。有30%的同學明確表示“不滿意,亟需改革”,另有38%的同學的認為“一般,可以更完善”,選擇“滿意,已經(jīng)很好了”選項的同學占到了三分之一(32%)。
進而考察該評價是否因被調查者的歷史知識水平而不同。問卷最后一個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如實填寫“上次月考的歷史分數(shù)”,考慮到該班同學的歷史任課教師與考試卷相同,故使用“上次月考歷史分數(shù)”測量與評估被調查者的歷史知識水平具有可靠性。通過SPSSStatistics22定量分析軟件處理問卷數(shù)據(jù),將上次月考歷史成績得分在80分以上的同學歸入成績“高”等;“60-80分”的編碼為成績“中”等;60分以下的歸位成績“低”等。
運用卡方檢驗考察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Pearson Chi-Square=0.596,Sig.=0.964 >0.05,所以,不同歷史知識水平的受訪者對現(xiàn)行專題模式高中歷史教材的總體評價無明顯顯著性差異。
考慮到課內的歷史教材并非在校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唯一渠道,課外閱讀可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我就進一步調查了該校同學歷史類課外書籍的閱讀情況。
調查顯示,有60%的同學讀過1-2本的通史類課外書籍,如《上下五千年》、《全球通史》等,有14%的人讀過三本以上,僅26%的同學沒有讀過任何通史類課外書籍。而《中國經(jīng)濟史》、《中國官僚政治制度》、《中華文明之光》等專題史類的課外歷史書籍的閱讀情況則不容樂觀,有76%的同學表示沒有讀過,而僅20%的同學讀過1-2本,僅2位同學表示讀過3本以上。分析認為,專題史類的課外書籍的內容難度通常較通史類大,可能影響同學們的閱讀選擇。而絕大多數(shù)同學歷史課外閱讀以“通史類”書籍為主,較好地輔助了“模塊-專題”模式的課內歷史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彌補專題史教材時間脈絡不清晰,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模塊分離不利于高中生整全知識體系的構建等不足。
從問卷的調查結果來看,絕大部分學生更親睞通史模式的歷史教材,在認可現(xiàn)行高中專題史教材的優(yōu)點的同時,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其缺陷和不足,對新課標高中專題史教材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調研反映的高中學生歷史類課外書籍的閱讀情況看,適當補充“通史”類的課外書籍或與專題模式教材相配套的課外讀本,不失為一種適宜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