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香
依諾肝素(俗稱克賽)是一種新型的抗凝藥物,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該藥物的常規用藥方法是皮下注射。與其他抗凝藥物相同,在注射依諾肝素的過程中,患者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一些不良反應,如注射部位出現青紫、瘀血或出血等情況。上述不良反應的發生不僅會造成患者及其家屬的恐慌,還會影響患者的康復速度,甚至會使患者對治療產生抵觸情緒。目前,臨床上在為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患者皮下注射依諾肝素時預防皮下出血的方法是延長對注射部位的按壓時間[1-3]。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在為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患者皮下注射依諾肝素時發生皮下出血多與真皮內的毛細血管受到損傷及藥液回流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采用改良的皮下注射方法為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患者注射依諾肝素,旨在觀察這種注射方法是否能夠降低患者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發生率。現將研究方法及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1月~2014年12月間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80例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48例,其年齡為42~85歲,所有患者均需注射依諾肝素進行治療。我們將這80例患者隨機分為傳統注射組(40例)和改良注射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①入院前的3個月內未發生皮下出血的情況。②凝血功能正常。③無過敏性疾病。④首次使用肝素類藥物進行治療。
使用由賽諾菲公司生產的依諾肝素鈉注射液為兩組患者進行治療,4000IU/次,每日注射2次,連續注射3天。注射藥液的位置為臍上5cm~臍下5cm、臍左10cm~臍右10cm的范圍內(除臍周2cm以外)。在注射藥液時,應左右交替注射,并且同側注射點之間的距離應在2cm以上。此外,在選取注射點時應避開皮膚破損處、手術瘢痕處、可見毛細血管處及有斑或有痣的部位。
1.2.1 傳統注射組 采用傳統的皮下注射方法為傳統注射組患者注射依諾肝素,具體的方法是:①護理人員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起注射點周圍的皮膚,使其呈凸起的皺褶狀。②將注射針頭垂直刺入注射點,進針的深度為針頭的2/3。③回抽無血后注入藥液,注射完畢后拔針。④用干棉簽迅速按壓針眼。
1.2.2 改良注射組 采用改良的皮下注射方法為改良注射組患者注射依諾肝素,具體的方法是:①護理人員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起注射點周圍的皮膚,使其呈凸起的皺褶狀。②將注射針頭垂直刺入注射點,進針的深度為全針完全刺入。③回抽無血后緩慢注入藥液,注射時間以30s為宜。④注射完畢后停針5~10s,然后用棉簽輕按穿刺處,壓緊注射器氣栓,垂直拔出注射器。⑤囑患者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腹同時輕壓注射點5~10min,按壓的力度以皮膚下陷1cm為宜。
①穿刺點皮下出血的發生率。②穿刺點皮下出血的程度:瘀血面的直徑<0.5cm可視為無出血、瘀血面的直徑在0.5cm~1cm之間表示輕度出血、瘀血面的直徑在1cm~2cm之間表示中度出血、瘀血面的直徑>2cm表示重度出血。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 s )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傳統注射組40例患者的240個穿刺點中,發生皮下出血的穿刺點有168個,占穿刺點總數的70.00%。在改良注射組40例患者的240個穿刺點中,發生皮下出血的穿刺點有82個,占穿刺點總數的34.17%。改良注射組患者穿刺點皮下出血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注射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穿刺點皮下出血發生率的比較
改良注射組患者的穿刺點出血程度明顯輕于傳統注射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穿刺點出血程度的比較[個(%)]
依諾肝素是由肝素衍生而來,是一種低分子量肝素制劑,它能提高抗凝血因子Xa與Ⅱa的活力比值(>4),從而發揮極強的抗血栓形成及溶栓的作用,多用于治療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但依諾肝素作為一種抗凝藥物,在注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誘發一些不良反應,如皮下出血等。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在為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患者皮下注射依諾肝素時發生皮下出血多與真皮內的毛細血管受到損傷及藥液回流密切相關。因此,筆者對傳統的皮下注射依諾肝素的方法進行了改良:
皮膚的淺筋膜區域分布著較多的神經和血管,若刺入過淺會擴大針頭對淺筋膜區域的損傷,從而導致皮下出血。
常規注射藥液時的速度較快,會導致局部藥液的濃度過高,極易引起疼痛、瘀血等并發癥。我們將注射時間適當延長(30s),這樣不僅能減少皮下組織的損傷[5],還能使藥液得到充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皮下出血的幾率及出血的面積。
注射完畢后,注射器的針尖處往往會留有余液,此時若立即拔針,這些余液就會因重力作用而漏入皮下組織,進而對皮膚造成刺激。而注射完畢后停針5~10s再拔針,可使藥液被皮下毛細血管充分地擴散、吸收,從而避免皮下出血的發生。
拔針時壓緊注射器的氣栓可使注射器的針筒保持正壓狀態,可避免余液被抽回注射器,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感、降低皮下出血的發生率。
拔針后按壓穿刺點5~10min可降低皮下出血的發生率、縮小出血的面積[3-4],但要注意切忌揉擦和熱敷。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改良注射組患者穿刺點皮下出血的發生率及皮下出血的程度均明顯低于傳統注射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采用改良的皮下注射依諾肝素的方法為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患者進行治療能有效地降低其穿刺點皮下出血的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許秀麗, 朱秀勤, 邢攸紅,等.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壓迫時間與皮下出血關系的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 2003, 38(1):5-7.
[2] 羅惠珍, 溫淑奔. 低分子肝素臍周皮下注射后按壓時間與注射點皮下出血的關系[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5, 14(12):1597-1597.
[3] 朱佩蘭, 廖旭怡, 王海雙,等. 腹壁注射低分子肝素鈉按壓時間的臨床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 2011, (9):838-840.
[4] 劉雪彥, 劉蘊岫, 余建,等. 三種按壓方式在皮下注射磺達肝癸鈉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 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99-100.
[5] 薛花, 劉海榮.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續時間對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影響[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9, 26(2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