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燕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成逐年升高的趨勢。急性腦梗死患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其終身癱瘓,甚至死亡。有研究發現,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不錯。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我們對2014年7月~2015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1]。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7月~2015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腦梗塞患者。我們將這5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29例患者。在治療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3例。他們的年齡在41~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21±2.33)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2例。他們的年齡在42~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41±2.28)歲。兩組患者急性腦梗死發病的時間均大于6小時,且未發生顱內出血。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我院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心理護理、體位護理等常規護理。對治療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
1.2.1 進行病情觀察: 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意識不清、頭痛、嘔吐、呼吸困難等癥狀,如有上述癥狀應及時通知主治醫生對其進行處理。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情況, 并對此進行記錄。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者在接受擴張血管治療、抗凝治療、溶栓治療后是否發生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如果患者發生上述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為其服用藥物,并及時通知醫生對其進行處理。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根據醫生授意為其服用控制血壓的藥物,將其血壓控制在180/105 mmHg左右。
1.2.2 進行術前準備 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進行術前準備,對情緒緊張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緩解其焦慮、恐懼的情緒。護理人員應在術前為醫生準備手術相關器材,并檢查器材是否存在故障,并調試好相關設備。護理人員應配合醫師對患者進行行結膜試驗和碘過敏試驗。
1.2.3 進行術后護理 在術后,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觀察患者的皮膚、鼻腔、喉內是否有出血現象,若其上述部位存在出血現象應立即為其停止用藥,并立即通知醫生對其進行處理。護理人員應觀察患者大便和小便的情況是否正常,叮囑其在大便時不可過于用力。對不能自主排痰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吸痰處理。對需長期進行鼻飼的患者, 護理人員應每天向其鼻腔內滴1 滴液狀石蠟油, 每周為其更換1 次胃管, 在晚間最后1 次喂食結束后拔出其鼻飼管, 次日清晨從另一側鼻腔插入鼻飼管。對使用導尿管進行排尿的患者,護理人員在為其插入導尿管時,應注意導尿管的插入深度應在膀胱頸內2~3 cm 處,護理人員應保持其導尿管的通暢,每周為其更換導尿管1 次。
我們使用Barthel 指數計量法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分,根據患者的得分情況將治療效果分為以下五種:①基本痊愈:患者的得分在96~100分,其生活完全能夠自理。②療效顯著:患者的得分在75~95分之間,其存在輕度的功能障礙。③治療有效:患者的得分在74~50分之間,其存在中度的功能障礙。④治療無效:患者的得分在20~49分之間,其存在嚴重的功能障礙。⑤病情惡化:患者的得分在0~20分之間,其存在極嚴重的功能障礙。治療的總有效率=基本痊愈率+顯著率+有效率[2]。
我們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x± s )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束后,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x± s )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成逐年升高的趨勢。急性腦梗死患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其終身癱瘓,甚至死亡。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可提高其治療的有效率,有助于其生活能力的恢復,改善其預后[3-4]。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顯著。此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孫耀霞,李艷軍,鄭冰杰.急性腦梗塞患者護理中全程優質護理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4(02):159-160.
[2] 王欣.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02):730.
[3] 譚磊.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塞患者中的臨床價值 [J].醫學信息.2014(21):169.
[4] 舒賽.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3(32):6811-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