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偉
腦疝是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此病具有發病急、病情兇險的特點,其致死率可高達45%[1]。臨床上多采用減壓手術對腦疝患者進行治療。常見的減壓手術有常規的去骨瓣開顱術和標準的大骨瓣減壓術。為了探討使用這兩種手術方法對腦疝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76例腦疝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6例腦疝患者。這些患者經頭顱CT檢查和MRI檢查均被確診患有腦疝。他們均存在意識障礙、肢體運動障礙及瞳孔不對稱等癥狀。隨機將這76例患者分為常規組和大骨瓣組,每組各有38例患者。在大骨瓣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他們的年齡為20~68歲,其平均年齡為(42.3±2.6)歲。他們的病程為3~7h,其平均病程為(3.2±1.3)h。在常規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5例。他們的年齡為21~68歲,其平均年齡為(43.5±2.8)歲。他們的病程為3~8h,其平均病程為(3.4±1.5)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大骨瓣組患者進行標準的大骨瓣減壓術,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麻,讓其取仰臥位,將其頭部向健側偏30°~45°。在患者額弓與耳的交界處,沿耳廓的上方將皮瓣向額顳部一側翻轉,游離骨瓣,充分暴露顱骨。沿患者的顳骨、蝶骨嵴的外側緣使用咬骨鉗咬除顱骨,并將骨窗擴大至12 cm ×15 cm 。去除骨窗的骨瓣,然后切開腦膜,暴露腦組織,并清除顱內血腫及失活的腦組織。對患者顱部創面的出血點進行止血處理,為其留置引流管。最后,逐層縫合患者的頭皮組織。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的去骨瓣開顱術,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麻,讓其取仰臥位,將其頭部向健側偏30°~45°。在患者的額頂和顳側做一個馬蹄形的切口,將骨窗擴大至6cm× 5cm。對本組患者進行的其他操作均與大骨瓣組患者的手術方法相同。在進行手術前和術后,對兩組患者均實施利尿、止血、脫水、消炎等常規治療,并為其使用神經腦細胞活化劑,以保護其腦組織。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的時間、引流量。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CSS)、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和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2]對兩組患者腦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及精神狀態進行評估。患者GCS的評分越低,說明其昏迷的程度越嚴重。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正負標準差(x± 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大骨瓣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的時間、引流量及顱內壓均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在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CSS的評分、GCS的評分及MMSE的評分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在接受治療后,大骨瓣組患者CSS的評分、GCS的評分及MMSE的評分均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引流量及顱內壓的對比(x± s )

表2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其CSS評分、GCS評分及MMSE評分的對比(x± s .分)
腦疝是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臨床實踐證實,使用常規的去骨瓣開顱術對腦疝患者進行治療時,由于為其開的骨窗小,無法充分暴露其腦組織,不利于其顱內血腫的清除,導致顱內減壓的效果不佳,容易使其發生惡性腦水腫,甚至可導致其死亡。與采用常規的去骨瓣開顱術相比,采用標準的大骨瓣減壓術對腦疝患者進行治療時,可通過擴大其骨窗的面積,充分暴露其顱底,分散其腦組織的壓力,進而減少其惡性腦膨出的發生率,而且可改善其腦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其顱內血腫的清除率。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大骨瓣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的時間、引流量、顱內壓及其術后GCS的評分、CSS的評分和MMSE的評分均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這與相關文獻的報道相一致[3]。
綜上所述,采用標準的大骨瓣減壓術對腦疝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促進其腦神經功能的恢復,改善其預后。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 郭奕浩,黃永誼,余永銘等.標準大骨瓣減壓術治療腦疝臨床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2):1523-1524.
[2] 張遠明,柴偉,魏民等.標準大骨瓣減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3):65-67.
[3] 薛長山,秦德芳.標準大骨瓣減壓術搶救大面積腦梗死所致小腦幕切跡疝[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5):454-455.